号称俄罗斯“艺术航母”的莫斯科大剧院即将于4月24至27日为北京观众带来柴科夫斯基经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随着演出的临近,大剧院各方工作人员都忙得不亦乐乎,就连平时和演出不沾边的西餐厅也承接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为这部歌剧烹制正宗俄罗斯大餐,作为剧中“道具”,而现代艺术理念下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正是新版《奥涅金》的一大亮点。
莫斯科发来的特殊“菜单”
近日,莫斯科大剧院方面发来了一张特殊的“菜单”——国家大剧院西餐厅将为该剧准备真实的食物道具。西餐厅的厨师长表示,接到这份清单之初,以为只是一个常规的庆功酒会,需要一些俄式菜品而已,当弄明白了原来这些道具是要登上舞台“演出”时,所有工作人员都感到既惊奇又新鲜。
但与此同时却也带来了不少困难,因为在北京能够做正宗俄式菜品的餐厅和厨师已经非常少了,为了让这些道具在舞台上呈现的效果不打折扣,工作人员特意请教了莫斯科餐厅、俄罗斯使馆的一些老厨师,才得以顺利完成“任务”。
因为舞台演出的特殊性,对这些食物的特殊要求,也让工作人员犯了难,其中有一种椭圆形的蛋糕,所需要的尺寸达到了60厘米乘45厘米的超大规格,遍访全北京都没能找到合适的模具,最终还是从香港进口才解决了问题。还有一种在舞台上使用的“假酒”,既不能有酒精含量影响了演出,又要含有气泡做出香槟的效果和颜色,为此工作人员使用了多种西式饮料才调配出来。连续四天的演出,同样给西餐厅带来了不小的考验,所需的全部食物,需要20个厨师加班两天提前准备,而演出当天,更是要从上午就开始制作筹备。
“新概念”现实主义
如此大费周章,只是这个在2006年重新编排的新版《叶甫盖尼?奥涅金》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担任本版导演兼舞台设计的俄籍新锐艺术家迪米特里-契尼亚科夫为这个老经典的新版本赋予了很多与众不同之处,然而属于莫斯科的现实主义老传统也并未被丢掉。契尼亚科夫曾坦言:“《叶甫盖尼-奥涅金》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莫斯科歌剧了,它在这里首演,在这里传承,也从这走向世界各地。二十世纪几乎所有伟大的歌唱家和音乐家都与《叶甫盖尼-奥涅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当今很多“现代版”歌剧有所不同,这一版《叶甫盖尼?奥涅金》虽然在制作和理念上注入了当今的思潮,然而却在内核上,遵循着俄罗斯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剧中的每一个布景、服装、道具都最大限度的追求着真实性,台上的一桌一椅,一杯一盘,甚至是餐具食物都一样不少。展现给观众的仿佛是一个真实发生的场景一般。
新版《叶甫盖尼?奥涅金》在演出后取得了成功,并在巴黎歌剧院、斯卡拉歌剧院等知名艺术殿堂上演,被评论界认为是堪称最贴近柴科夫斯基精神内涵的版本,因为导演吃透了这部歌剧与普希金原著之间的渊源传承,而不是仅仅将歌剧作为小说的复制品。
新版本“简约不简单”
在这一版《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身兼导演和舞台设计的契尼亚科夫在演出布景上做了大胆的修改,将普希金原著中故事发生的地点进行高度浓缩,将全部场景变换在一个巨大的餐厅内,演出始终围绕一个巨大的桌子进行。由大剧院烹制的俄罗斯大餐就将摆放在这张桌子之上,在很多场景中演员就围坐在这个大桌子周围,吃饭、聊天,进行着近似生活化的表演,让人感觉在观看一部娓娓道来的文艺电影一般,这也是对常规歌剧表演模式的一种挑战。
本版《奥涅金》虽然在一个没有太大变动的场景中进行,但是其舞台效果却是“简约不简单”,其中很多处理值得玩味。其中对于光影的运用也可谓是歌剧舞台上前所未有的。如剧中最有名的那一段女主角达吉亚娜写信时的咏叹调,在场景设计上从天色渐暗,到夜晚的闪电雷鸣,再到黎明时阳光斜射进室内的光线变化,将带给观众电影般的新奇视觉感受。
对于这些变化,莫斯科大剧院总经理伊克萨诺夫表示:“歌剧演出不像音乐和绘画,它的舞台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要根据当代观众的理解做出适应他们的调整,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丢掉莫斯科大剧院230多年来建立的传统,如今,这部作品已经成了我们新时代歌剧的一个最好的典范。”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