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上,那别样的异国风情,总让人仿佛置身在欧洲哪座熟悉的老城里,既惬意又放松。如果说滨海新区的国家级定位预示着天津未来的繁荣兴旺,那么以五大道小洋楼为代表的租界文化则反映出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天津的洋楼,北京的四合院”,这是对两个城市建筑风格的精彩概括。小洋楼是天津一宝,而五大道又是天津小洋楼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天津的道路有个特点,一般将东西走向的称为道,将南北走向的称为路。五大道其实并非仅有五条道,而应是六条,即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和成都道。历史上本没有“五大道”之称,上世纪60年代城管部门为了集中管理这片西式风格的住宅区,故称之为五大道。百年之前的五大道曾是一片沼泽洼地,上世纪初被划为英租界的“墙外推广界”后,英国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填洼修路,并以城市花园的理念将五大道地区规划为高档住宅区。由于租界号称“国中之国”,是政治的避风港,而且天津为京畿之门户,又得交通、海关之便利,故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以及民国初年的军政工商各界要人在五大道争相置地建房,毗邻而居。这些社会名流在设计私人住宅时,大多没有严格遵照西方某一种建筑风格,而是根据主人的喜好,集多种风格于一体。这就形成了如今五大道上风格迥异的花园式房屋2000余所,各级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近百处,名人旧居和风貌建筑300余处。五大道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走马观花的地方,令人目不暇接的小洋楼只是其浅显的表象,而曾在这里居住过的徐世昌、曹锟、顾维钧、孙殿英、张伯苓、张自忠等百余位中外名人和他们的故事则体现出五大道蕴藏着的深厚人文历史。
历经百年积淀,如今五大道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幢幢房子,还有迷人的氛围。漫步在人车稀少的马路上,幽静得只能听见鸟叫。造型各异的小洋楼一幢幢从薄薄雾霭中现身又渐渐隐没,使人感觉仿佛徜徉于格调清丽的画廊之中,又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于民国时期的租界地,品味着乱世中难得的安宁。
触摸五大道的美,最好的方式是亲自走一走,看一看。静心玩味,会发现触动内心的惊喜无处不在。拙朴的院墙、褪色的百叶窗、紧闭的大门、婆娑的树影、茂密的爬山虎、精美的廊柱,这里的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流露着典雅与宁静。就这样边走边看,用心与历史交谈,穿行于过去与现在,寻找角落里的故事,聆听内心的声音。静谧而温暖的气息淡淡地熏陶着沉睡的五大道,深深地沉淀着风云变幻的民国往事。五大道的绝妙与精髓全在一个“静”字。正是这份静谧让人们心底暗藏的小资情调得以飘扬,让浮躁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城市花园风格的街区及其与人文和历史相结合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层次的文化氛围是五大道的灵魂。著名作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冯骥才,在总结五大道建筑特点时说,“房屋的尺度宜人,倾向低矮,隔院临街,院中花木遮翳,掩住里边的楼窗。顶要紧的是,院墙全是实墙,很少使用栏杆。”五大道建筑的私密性所营造出的那种融化在空气中的深邃和幽静笼罩在街头,这份建筑的诗意令人思绪蔓延,浮想联翩。而这种幽雅沉静又平和温馨的气氛又是由房屋主人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栖身于这份低调下的政要,涌动在这片宁静下的暗流所反映的那段旧中国独特的人文历史让人不由得不用心灵去细细触摸,慢慢品味。
五大道是百年前中国屈辱的租界史代表,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者,是天津开放与包容的城市性格写照,是一座蕴藏着独特人文环境的珍贵矿藏。如今这片被高楼大厦环绕的历史文化街区洋味依旧,韵味犹存。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
![](http://dolphin.deliver.ifeng.com/c?z=ifeng&la=0&si=2&ci=23&cg=22&c=29&or=232&l=789&bg=789&b=787&u=http://y0.ifengimg.com/34c4a1d78882290c/2012/0528/1x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