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第一天,参观者在门前排成长龙。
人民图片
河南省安阳市新近建成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人民图片
雪后的故宫博物院。
人民图片
2010年堪称中国博物馆事业大年。
1月26日,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两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
5月18日,将迎来第三十四个国际博物馆日,此次纪念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11月7日至12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二届大会将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这是国际博协每三年一次的大会首度在中国举办,大会将延续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
人类文化景观中最伟大的发明
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2900家,居全世界国家博物馆拥有量前列
这是1月25日,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仍在办公室紧张地忙碌,核正会议的信息,校订相关资料。
忙碌的间歇,他递来一册《国家一级博物馆导览》,这本国家文物局新近出版的小书散发着馥郁的墨香,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依次从历史深处浮现:
故宫博物院——号称“天下第一”的雕龙髹金大椅,13条金龙盘绕于椅背之上,清王朝灭亡后,龙椅一度失轶于民间,收藏家朱家溍在一个破败的库房里找到它,故宫的能工巧匠花费一年的时间才将其修复如初;曾收藏于乾隆皇帝“三希堂”的王珣《伯远帖》,在短短47个字中诉说着萦怀的回想和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
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曾深眠于葱郁的麦田,重返人间的远古器物映射着中华早期文明的道道霞光。
辽宁博物馆——赵佶《瑞鹤图》记录着北宋以“瘦金体”而闻名后世的徽宗皇帝绚烂迤逦的画风;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堪称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璀璨明珠,虽历经1200年兵燹浩劫仍保存完好。
“博物馆堪称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伟大发明。”宋新潮说,“任何时代,博物馆都对推动当地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博物馆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升华,并反过来对公众发挥教育作用,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博物馆通过收藏、陈列、展示和研究等功能,收集和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知识、文化和智力的支持。
“博物馆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景观中一个主导性特征,形成了我们对历史与自身的最为基本的认识。”美国博物馆理论家唐纳德·普莱茨奥斯曾撰文写道,“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深受博物馆影响的世界。如果没有这项卓越的发明,我们的世界将无法想象。”
免费时代的中国博物馆
免费开放两年来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一些场馆观众量增加近10倍,每馆平均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0%
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我国博物馆进入了免费时代。“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强调。
宋新潮认为,“中国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为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公共教育职能提供了条件。”让博物馆走向大众,让大众近距离、零障碍、低成本观摩博物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文化理念——保障公众文化权益,提高群众文化服务水平,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护公众文化权益,首先要做的便是降低各种文化门槛、关照文化民生,让普通民众参与到共建共享公共文化的快乐当中。
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开展的公众调查显示,在各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公众关注度排名第一。
截至2009年底,文化系统144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约占总数的77%。免费开放两年来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每馆平均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50%。目前,大多数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已经度过了免费开放之初的“爆棚”、“井喷”期,观众人数逐渐趋于常量,大型馆基本保持在日均约3000人次。实践证明,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公众生活的步伐,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改变了许多博物馆冷冷清清的局面,充分地发挥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职能。
中国博物馆建设迎来春天
已形成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多元化博物馆体系
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新中国成立堪称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设立了文物事业管理局,负责领导全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各大行政区和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文物博物馆领导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接管了旧中国留下来的21个博物馆,以“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教育机构”为目标,对旧博物馆进行整顿和改造。文化部首先确定以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历史博物馆为改造重点,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造陈列内容,整顿藏品管理,加强观众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制度,努力清除旧时代影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博物馆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博物馆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原有省级以上大馆大多完成或正在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并有一大批市县级博物馆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行各业都注重收集保护本行业的历史文化资源,行业博物馆建设力度大大加强;社会资本纷纷进入文化遗产领域,民办博物馆迅速成长。我国已经形成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宋新潮说。
博物馆职能发生显著变化,以人为本精神更加彰显。我国博物馆从传统的重视保藏和研究功能,逐步转向更加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社会角色正在发生显著变化。“2006年,中国成功获得2010年国际博协第二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承办权,标志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中国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安来顺说。
“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2900家,居全世界国家博物馆拥有量前列。”王文章说。历经沧桑的中国博物馆,正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见证并推动着社会向前迈进。
“毕尔巴鄂效应”值得借鉴
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
一座博物馆无异于一本物化的时代发展史。伴随时代变迁,博物馆不断担负新的历史使命,正因为如此,国际博物馆协会倡议,“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美国艺术史学家克里斯·布鲁斯提出,要防止博物馆“由美的圣殿蜕变为文化的集市”。
“我们的博物馆事业也面临着一些必须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宋新潮说。比如,博物馆结构多元化,使博物馆事业的管理已远远超出文化文物系统的传统概念,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对传统博物馆宏观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博物馆粗放运行管理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等。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
被称为“博物馆奇迹的“毕尔巴鄂效应”至今为博物馆界引为骄傲。
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班牙的毕尔巴鄂还是一座靠海的工业小市镇,随着钢铁、造船业的衰退而没落。然而,1997年,这幅破败的景象随着一座令人惊艳的美术馆的进驻而改观。筹备4年、建造3年,请来国际建筑大师盖里精心打造,造价9000万美元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吸引着欧洲庞大的艺术爱好者群体。1997年底,美术馆开幕,一年之内就吸引130万参观者;到第三年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4.5亿美元、共吸引400多万游客。城市活力随之复苏。产业化运作是近代以降西方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出路。19世纪后期,博物馆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文化市场的有机主体,欧洲百余年前已进入“博物馆时代”,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紧跟其后,在“政府对博物馆的补贴已不再慷慨”的不利背景下,各博物馆尝试用商业手法经营传统行业,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免费开放后,我国许多博物馆宾客盈门,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不能忽视的是,仍有不少小博物馆设施陈旧,陈列简单,门可罗雀,生存状况堪忧。如何带动博物馆事业全面振兴?西方博物馆的某些经验值得借鉴。宋新潮认为,对西方博物馆的学习须从其社会功能入手,“西方博物馆界秉承两个发展理念:‘艺术即历史’,‘艺术就是人的发展’。去法国的游客不可能不看拿破仑登基的那幅油画,200余年前的一件艺术作品其实正是记录历史的最真实的凭据,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其实正是历史的侧面。我们今天致力的,就是恢复博物馆完整的社会地位,吸纳更广泛的社会人群走进博物馆的大门,让他们在这里不断完成人生的审美熏陶、伦理教育,这正是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目的之所在。”
追溯记忆的地方(延伸阅读)
博物馆的诞生是基于人们对于自身记忆的追溯与整合。庞贝遗址凝固了火山喷发瞬间的人类苦难,广岛博物馆让参观者反思曾经的创伤,奥斯威辛、毛特豪森提示着战争的切肤之痛,记忆只有物化,方能定格为不朽。
博物馆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相传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博物馆”一词,就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即“祭祀缪斯的地方”。
长久以来,博物馆被作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2500年的博物馆史表达了人们对记录历史的渴望,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然而假如没有对历史的有意识的记录,再辉煌的文明也将被岁月的尘埃裹挟而去。
197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探讨博物馆与人类未来的密切关系,并决定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世界博物馆日。30余年来,博物馆犹如一本厚重的大书,承载着世界文明血脉相传、赓续绵延的奥秘。进入21世纪,博物馆更是将自身的发展系于人类的未来。2010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充分表达了人们追寻自身精神轨迹的清醒意识——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存放记忆”的“藏宝库”,更应该是启迪未来的“魔法棒”。
邮箱:rmrbcultureweekly@126.com
http://www.culture.people.com.cn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