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上海。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等单位通力合作,历时五年多时间联合摄制推出的一部电视作品。经央视和地方卫视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毛泽东同志的亲人及身边工作人员给予了高度评价。
创作艰苦,以苦为乐
精心打造文化精品
路建平(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缔造人民共和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与崇高风范,是我们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毛泽东遗物的故事》是一部洋溢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鲜活教材,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都有重要启示,值得我们大力倡导和传播,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弘扬优秀传统,引领和体现时代精神。湖南作为毛主席家乡,不仅文化积淀深厚,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富矿。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各种形式发掘、留存、继承这种宝贵精神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多年来,湖南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不懈,推出了一大批红色作品,为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罗浩(长沙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这部纪录片我们耗时五年才完成。为了寻求新的突破,我们用情景演绎的手法,用故事再现的手段,以电视剧的拍摄风格和创作理念,最终达到了这部纪录片“凡人小事与伟人的崇高胸怀”的定位。为了拍摄生动的画面,我们从湖南开始,重返主席生前的大部分场景,遍及12个省、30多个城市,采访了150余人,就是为了使主席的工作和生活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部片子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角度、每一次灯光都精益求精,我们就是要将它做成精品。处在湖南这片文化沃土上,能做成几部好片子,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做得不好,我们会充满愧疚。创作文化精品将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黄晖(总撰稿):这部片子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苦,但我们享受这一过程。一个市级单位拍摄这样一部大片子,遇到的困难很多,如果不是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配合,真是难以做到。在资金上,除了固定设备投入以外,实际拍摄资金是300多万元,可以说成本低得惊人,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我们只能尽力保制作而压低摄制组的吃、住、行等生活费用。在韶山创作的时候,我们住的是几十块钱一晚、两三个人一间房的小旅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管工作条件怎么样,能够身在其中,就最开心了!
形式新颖,构思精巧
细微处见真性情
刘润为(《求是》杂志副总编辑):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构思非常巧妙,精心挑选毛泽东的若干遗物,由这些遗物深发开去,展现毛泽东的思想、情感、业绩的某些侧面。这些侧面尽管不能囊括毛泽东的所有伟大之处,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同样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可亲可敬的毛泽东。可亲就是他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可敬就是他超越一般人的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能力。整部作品史料详实,信息量大,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情节。作品的风格朴实,笔调委婉,这些艺术上的追求与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水乳交融,具有感动人心、发人深思、净化心灵的作用。
朱虹(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这部片子有六大成功经验:一是主题好,对毛泽东的发掘越深,视角越新颖,对我们影响就会越大。二是角度新,用实实在在的遗物说明问题。三是论述全面,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涵盖进来。四是解说鲜活生动,旁征博引。五是逻辑清晰,每集选一个遗物引出话题,构思整体故事。六是选材得当,许多遗物都是第一次见到,很珍贵。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革命传统教育片,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精神品格,也为我们今后纪录片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树了一个典范。
黄会林(北师大艺术学院教授):看了这部片子,我想用三个词表达我的感受:致敬、珍贵、精心。这部片子的完成非常不容易,采访几百人,行程数万公里,这种辛苦的操劳和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应该记录在中国电视史册上,值得真诚地向他们致敬。其所以珍贵,在于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毛泽东的思想和智慧,他哲学、政治、艺术、文化上传之久远的制高点,都通过纪录片润物无声地传达出来。这部作品是精心之作、匠心之作,非常精彩地完成了创作使命。在整体布局上,以遗物带出故事,以故事引向人物,以人物深化思想,以思想凸现精神,每一集都有亮点,都有抓人之处。
范咏戈(文艺评论家):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文献纪录片。它把毛泽东的真实形象还原出来,很多包括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纪录片中的毛泽东形象都不如这部片子这么细致、感人。作品采取独特视角切入,比如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一段话,“我们今天这样,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可不喜欢。”一句话就点到了要害,就是台湾问题。这种大战略的气派通过画面对接得非常好。这说明编创者确实站在了一定的思想高度上。建议这部片子进一步扩大影响,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王丹彦(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这部片子是重大革命历史文献片的创新和突破。它用物化的细节,凝聚时空的跨越,在聚焦历史的过程中来阐释伟人的人格、情怀,使革命领袖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荧屏上,这是现实主义美学的创新突破。编创人员调动各种纪录片元素、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让人观赏起来舒展流畅。作品平中见奇,于娓娓道来之中彰显了一种内在精神和人格力量。它所诠释的伟人形象,符合国际上更大传播层面受众的审美和接受心理需求。
立意深远,内涵丰富
人格力量直达人心
杨胜群(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这部片子选择了“遗物”这个很好的文献载体,深入发掘文物的文化历史内涵,描写遗物、记录历史,是一部标准的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遗物有几千件,本片选取最具内涵的20件,每一集表现了毛泽东的一个侧面,20个侧面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毛泽东。从毛泽东的遗物这个独特的视角和载体打开毛泽东的精神世界,把毛泽东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还原至原生态,让观众从电视纪录片中睹物思人,这种效果是别的形式达不到的。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看了这部片子,强烈地感受到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当然来自于毛泽东,也来自于我们摄制组跟毛泽东对话的过程。首先是真实的力量。所有的遗物以及遗物的故事,主席的亲属、当事人、见证人,他们的叙说都是还原历史本真的,让我们信服。其次是道德的力量,毛泽东身上有一种超凡拔俗的道德力量,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甚至是人类的骄傲。他作为一个个体所能达到的和释放的道德力量,今天来看依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我觉得这是人类道德的顶峰状态。第三是情感的力量,他的“小情”来自于对亲人、家乡、人民的情感,“大情”是对党、祖国和民族的情感,这种情感沁人心脾、让人感动。
张德祥(中国视协研究室主任):这个片子不是表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也不是表现他的雄才大略,而是表现毛泽东的性情、品质、人格和境界,它告诉我们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了作品,更加觉得毛泽东可亲、可敬、可爱。所谓品物鉴人,物是毛泽东留下的遗物,构成了毛泽东的情趣、情怀的一部分;鉴是通过遗物这面镜子看毛主席这个人。从这部片子我们看到了他的大气度、大境界,他的生活无私无畏、坦坦荡荡,我们甚至能从他的笑容、举止中看到他的天真之处。这些东西是这部片子通过物证传达给我们的,最有说服力,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唐洲雁(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这部片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大爱。过去人们都是仰视毛泽东,而无法看到他内心。本片中的毛泽东是儿子、兄长、父亲,也是同志、战友、亲人;他是一个长者,更是一位公仆;他爱家庭、爱儿女,尊师重教,但是又能跳出一个小圈子,彰显一代伟人的光辉人性,这就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李准(文艺评论家):这个纪录片是对毛泽东的人格、情怀的一次新的发现。毛泽东在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上以身作则。比如,毛岸英去世后,他的衣服叠得那么整齐,藏了那么多年,瞒过了那么多人,这真正体现了毛泽东的情怀。毛泽东的一件睡衣73个补丁,还有一双拖鞋从北京穿到了莫斯科。这表现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和一个政客的区别。无产阶级政治家品质的最大特点,首先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信仰。尽管刻画人物是专题片的短处,但这个片子不仅讲了故事,而且刻画了人物,刻画了毛泽东的胸怀,特别是刻画了他挑战的性格。
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作品以丰富的细节再现了毛泽东文化性格和道德精神,通过生活的真实揭示人物的思想和人格力量,非常有感染力。艺术创作重要的任务就是传达人物的情感,表达人物的思想,这部作品选取毛泽东日常生活当中的20个遗物,构成一个又一个故事,体现了毛泽东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思想品格,也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完美地传达出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领袖风范永励后人
毛新宇(毛泽东亲属):作为毛泽东的后人,我也从作品中深受教育。爷爷的艰苦朴素,特别是为革命理想、为新中国、为共产主义的献身精神,全部在《毛泽东遗物的故事》里面体现出来。比如片子所传达出来的爷爷勤奋好学和博览群书的精神,就曾经让我深深感动。毛主席一辈子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勤学苦读,最令大家感动的是,在爷爷临去世前一秒还在读书,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爷爷一生倡导为人民服务。他艰苦朴素,保持优良的家风,一切为了人民,爷爷的行为风范永远教育我们。
周福明(毛泽东身边卫士):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也非常及时。主席的遗物有6000多件,1992年从中南海送到湖南韶山纪念馆,装了三个集装箱,不可能每一件都和大家见面,应该说精品还有,还可以挖,更好地教育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毛主席一生就是九个大字,这九个字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生要求全党要做好,他首先模范地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这部片子使大家都能看到毛主席是怎么做的,我们后人应该怎么做,学习他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沈卫星(《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这部片子不同凡响,称得上经典之作、精品之作。遗物无言,却见证了一代伟人峥嵘岁月的历程。这是一次革命历史的、文化的再发现,为今天的中国现实提供了一面极为明亮的镜子。创作者在文献片中对于毛泽东革命的一生做了一个真实的回放,这个回放既有革命的历程,又有精神的世界,带领我们解读毛泽东精神之旅和中国革命之旅。
仲呈祥(影视评论家):作品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真正文明的、有远见的、有文化眼光的民族,一定会珍视自己民族领袖留下的精神财产和思想资源。世纪伟人毛泽东集中了中华民族20世纪思维的最高成果,珍视这种最高成果就是珍视历史。让伟人形象再现于荧屏,传授他的思想魅力、思想力量,可以提升灵魂、激活思维,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更有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之成为推进历史前进的动力。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