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和平委员(国家图书馆馆长)
王川平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
苏道俨代表(广西财政厅厅长)
雷于蓝代表(广东省副省长)
加大投入,向农村倾斜
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
【百姓关注】像经济领域一样,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也存在明显的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如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缩小差距,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
周和平: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从总体上看,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面广线长,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还是比较滞后的。文化投入少,东西部地区差距大,文化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都比较突出,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按照2008年的数据,我国人均文化事业费是18.77元,但多数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均31元,农村人均只有2元多。只有加大投入,特别是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投入,才能真正解决公共文化普及性的问题,使广大农村群众逐步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基本文化权利。
王川平:公共图书馆、基层文化站、文化室都是群众文化的神经末梢,要让中国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除了解决温饱以外,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承担更多。首先需要经费保障机制,博物馆免费开放加快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国家财政拨了一部分钱用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现阶段维持正常运营应该没有问题,但两三年以后就有一个不断更新展览陈列的需求。但更新展览不是小钱,政府如何加大投入又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政府公共财政方面对此还没有什么新的举措。
苏道俨:近年来,西部地区采取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但是农村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情况依然存在。在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载体的情况下,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农村文化活动大多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状态。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农村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县乡公共事业机构的运转。
改进服务,提高吸引力
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百姓关注】近年来,各地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在改进作风、加强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是也存在服务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公共文化设施利用不够充分,文艺院团缺乏下乡演出的长效机制和动力等问题。如何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现有设施和机构的作用?
周和平:1964年国有院团下基层演出87万场,2008年国有院团到基层演出只有27万场,64万个行政村一个村一年也看不到半场戏,但农民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建立院团基层演出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院团本身要创作一些适合农村的剧目,农村本地文化工作者也要努力创作出适合农民群众欣赏的作品。另一方面要改革评奖机制。看一个剧团到底做得好不好,特别是省以下的剧团,应该把它在农村演出的场次作为重要指标。另外,政府投入的机制也可以改变,比如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根据一个团到农村演出的场次和观众评价来给予经费,使这些院团为农民奉献艺术精品。还要利用传统节日组织一些民俗活动,多种形式活跃基层文化生活。
王川平:当前迫切需要一群热心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并且要有热心、有能力。现在农村有文化的人才大部分流向沿海地区,留在当地的多是老人和儿童。要把公共文化服务的细胞植根于最基层,除了钱以外还需要人。文化应当从农村、从基层生长出来,应该建立一种生长的机制,而不是只浇水,浇两次就没了。
雷于蓝:进一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和创新手段乃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流动网络,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使资源由过去单一的纵向流动,向多方面的横向流动发展,扎实推动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等,让更多的人受益;要努力促进文化资源跨地区、跨领域、跨系统有效整合,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要继续量身定做,加大对基层和特殊群体服务的力度。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