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代表:文化产业化不能掩盖其教化作用
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单独章节突出强调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这让关注文化发展的人眼前一亮。全国人大代表、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在欣喜的同时指出,近年来高喊发展文化产业的背后,文化的社会教化作用被忽略了。
文化的经济价值不能掩盖其教化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单独章节用了610个字谈文化,3次被热烈掌声打断。很多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报告中的这句话——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随即有代表、委员们建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应落实到具体的规划、项目、工程和资金上;建议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四两拨千斤”,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梁衡指出,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这块喊得够高、够响。然而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文化被更多地赋予了市场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价值这个精神内涵。文化对社会有教育教化作用,但是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似乎过分强调了文化的经济价值,掩盖了文化的教化作用。
娱乐是低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政府报告中说“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
目前大众所理解的文化需求基本上是指娱乐,能摸到的文化就是电视上娱乐节目。
梁衡一直主张把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分为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审美。
到底什么是先进文化,定义在哪一个层次上?“如果定义为娱乐层次,那是很危险的。”梁衡不无担忧的说。他建议在政府报告中有关文化的章节加入一条:“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道德、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的教育、养成作用”。
让高端文化的获取更便捷、更廉价
为保证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道德、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的教育、养成作用,梁衡建议,国家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博物馆等高端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让获取高端文化需求更便捷、更廉价。
另一方面,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比如说电视娱乐节目,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我们不能否认超女、小沈阳等带给观众的快乐,但他们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以及“边缘性”的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及大众的审美评价。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
超女、小沈阳等能代表中国的先进文化吗?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吗?
梁衡此前在评论贺岁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时曾写到:“搞笑是艺术吗?就算是,也是艺术中很小的一块皮毛。说到底,艺术要给人以美感。人除了物质需求之外,其精神文化需求有6个档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审美。搞笑属于刺激这一档,是最低档。刺激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需求黑洞,它甚至超过了其他五个档次,因为人由动物变来,有原始性、粗野性。如果不加限制,刺激性的精神产品就有无边的可怕的市场……”。
文化产业贴牌无异于自杀
近年来,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可以说是众人皆知。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但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理想。拿电影来说,更有人想尽办法搭上国外大片,盘算着趁机捞一把。不久前,张家界便忽将著名景点“南天一柱”命名为“哈利路亚山”。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急忙按电影中的虚幻风景改了山名。
梁衡为此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文化贴牌无异于自杀》。
梁衡在文中写道:这件事不由使人想起国门打开以来的“更名热”。商品改名,走在街上有“左天奴”、“阿迪斯”,打开电视是“富尔顿”、“爱克威”;人改国籍,去年曝出一部《建国大业》电影中有众多中国明星原来已不是中国人。现在却要轮到中国的名山大川换洋名了,如此下去什么不能改?只怕长江要变成亚马逊江,泰山要变成阿尔卑泰,老子、孔子也改作老乔治、孔耶夫了。
我们早已主权独立,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前列,但还有一个“自立”没有彻底解决,即精神自立、文化自立。外国人说:中国能出口电视机,但出口不了电视节目。张家界更名一事正透出了国人在文化方面缺乏自信。
一个民族的独立、兴旺、发达,要靠武力强大、经济独立,更要靠精神自立。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有坚强、勇敢、自信的一面,从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到共产党人的自力更生。但也有奴性残余的一面,鲁迅当年就曾为此终身战斗,可惜还是劣根难尽。一个没有了自立意识、自立愿望的人还侈谈什么发展产业。在商品生产上靠贴牌销售终归没有出路,在文化产业上贴牌更是一种自杀。
……
(梁衡,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主要作品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等。)(记者赵艳红)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