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杰出的语言学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教育改革和语言文字现代化作出过卓绝贡献,著名学者郭绍虞在《黎劭西先生赞》中评价黎锦熙说:“先生的学问,说得狭一些,是语法专家;说得广一些,是国语学的专家。声韵、训诂以及语法修辞、文字改革等,无不在他的钻研范围之中。专而能通,博而返约,这是近世学者中比较少见的。”
黎锦熙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并先后三次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语文现代化历史上,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国语运动和词典编纂这三个方面。
20世纪初到20—30年代,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转型期,在实用文体方面废除文言提倡白话是这一转型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说,以鲁迅为首的新文学作家,创作了《狂人日记》等一大批反封建的白话文学作品,显示了新文学的生命力。那么,黎锦熙则是挑战“白话文学有文无法”、创建现代新语文的第一人。1920年,黎锦熙与同仁在北京开办了第一届国语讲习所,并在北京师大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及女高师等校首次开设《国语文学》课程。他用大量例证阐明白话文不仅有“法”,而且这个“法”十分缜密,足以指导为文。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新著国语文法》。这部以“国语”命名的语法著作,借鉴英语语法,发掘汉语的特点,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至1959年已再版了24次之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黎锦熙是“国语运动”的初创者、提倡者和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语”作为白话文和标准语概念的确立,是与黎先生不可分开的。1916年“中华国语研究会”成立,他为该会拟定的宗旨是:一、国语统一,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方言复杂,需要进行国语的统一,即规定标准语。二、言文一致,即普及白话文。1920年,他促成教育部改定小学的“国文科”为“国语科”,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废除小学“读经”。在他不懈努力下,以后的几年,初中、高中的“国文”也改为了“国语”。1944年他倡议和推动为在台湾推行国语预先培训人才。抗战胜利后,100多位受过严格训练的学者前往台湾推行国语,对台湾的国语普及起了巨大作用。
为了还文化于民众,推进中国的文字改革,黎锦熙在1922年与钱玄同、杨树达等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1926年公布的由黎锦熙、钱玄同、赵元任等制定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方式》是现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奠基工作之一。1949年,北京刚解放,黎锦熙就被毛泽东主席指定和吴玉章、马叙伦、范文澜、成仿吾、郭沫若、沈雁冰7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这就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前身。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里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制定‘国语罗马字’的功劳是不能不承认的。”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字改革的三大政策,无一不浸润着黎锦熙和一代国语运动先驱者的勇气和心血。
早在1917年,黎锦熙向教育部提出《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内提出了“《国语辞典》之编订”一项。他建议编纂《国语辞典》来帮助群众阅读白话文学作品遇到的困难。后来,他领导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以有限的人力,先后编辑出版了《国语词典》、《增注国音常用字汇》、《新部首国音字典》等多部工具书。直到晚年,他还建议中央组织《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写工作。如今,我国的辞书编纂事业蓬勃发展,黎先生等先行学者的功绩,是不应被忘记的。
黎锦熙站在语文现代化的最前列,但他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提出国文课应当以此作为治国故及本国文学之重要门径。在坚持文化和教育改革的同时,他仍然以高度的热情注视着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关注着中学文言文的教育。
在这位中国新语文的奠基人身上,我们看到了黎先生希望祖国摆脱“一穷二白”、走向昌盛富强的一腔热情;看到了他面向中国社会的大众,还文化教育于民众的民主精神;看到了他不事空谈、永远脚踏实地工作的扎实作风;更看到了他不局限于个人的研究,看重人才培养,而把教育看成通向未来途径的远见卓识。他所做的一切,不仅为同行和后学所铭记,更应镌刻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丰碑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