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读费缘何“名亡实存”(文化博客)
2010年04月28日 16:27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学期开学不久,广东2700万外来工又为子女的学费烦恼了一把。尽管按照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红头文件”,各中小学应从去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但绝大多数外来工子女,并未像本地户籍生一样,享受“读书不花一分钱”的待遇。

外来工郭积成的两个孩子都在白云区一所民办学校就读,每人每学期需缴纳“学费”1150元,加上书杂费,每年的读书费用大概6500多元。老乡的孩子即使在公办学校读书,情况也是大同小异:入校时一次性缴纳“赞助费”15000元,此后每学期交500多元杂费。事实上,这在广东并不少见:国家明令禁止的借读费“名亡实存”,仍以五花八门的形式继续存在。

借读费“名亡实存”,地方教育部门当然要承担责任。不过同时也要看到,在现有条件下,要想彻底取消借读费,仅凭广东一省之力还有不少现实困难,不能简单地一砍了之。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运作机制下,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后,地方政府按户籍在册学生人数,将教育经费下拨学校。当大量外来工子女从外地流入广东,或从广东欠发达地区流入珠三角就读时,本该用在他们身上的教育经费却不能随身带进城市;而流入地读书的费用,则必须额外支出,要么靠当地政府,要么靠外来工自己。

以东莞为例,全市就读外来工子女46万多人,仅次于深圳,超过北京、上海,目前已实现12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市政府每年为此多支出9.5亿元。而广东全省目前有外来工子女近270万人。“我们已经实现了所有外来工子女有书读,且一半以上进入公办学校,但要一律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目前还很难做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坦言,如果一刀切全部取消借读费,一是政府财政承受不了,每年要多投入数十亿元,如果政府拨款不到位,学校就难以为继,只能巧立名目另收费。二是学校容量受不了,即使政府不断投入,也没这么多地方盖学校。因此,目前对借读费的处理,只能采取“一市一策”。

外来工子女借读费问题,关乎社会公平公正,对此,国家的态度坚决而明确,广东各地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广州市每年评选50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和150名“优秀外来工技能人才”,其子女入学享受户籍生同等待遇;中山市探索“积分制”,今年16万学生中已有4000多人通过积分免费入读公办学校。目前,广东省一级也在加紧制定“积分制”办法。但这些措施仍是治标之举。

从根本上说,造成外来工子女读书难的原因在于:以地方为主、按户籍划拨的义务教育经费无法随人成功流动。对此,广东一些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用“教育券”实现经费随人走,才是治本之策。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考虑,也要看政策设计、执行水平和政府操作的细致程度。

http://culture.people.com.cn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