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言 作家
核心观点
一些国外的读者希望从中国作家的小说里读出中国政治、经济等种种现实,但我也相信,肯定会有很多的读者,是用文学的眼光来读我们的作品,如果我们的作品写得足够好,这些海外的读者会忘记我们小说中的环境,他们会从小说的人物身上,读到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现如今,中国文化、文学的对外传播,日益成了热门话题。说到海外传播,其实我了解甚少,只能谈点粗浅的感受。
文学的海外传播,最重要的环节是翻译。翻译,包含着选择的艺术。一个翻译家选择了张三的小说而没选择李四的小说,是因为他喜欢张三的小说。当然,如果李四的小说写得其实也很好,那自有另外的翻译家来选择。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是被动的,是被选择的。
近年来,国家拿出了基金,向海外推介中国的文学,好像已成立了好几个专门的班子,选出了一批向外推介的书目,终于由被别人选择变成由自己选择。但任何选择都是偏颇的。鲁迅先生曾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一个人的选择必受到他的审美偏好的左右,一个班子的选择也必受到某种价值观念的左右,因此多一个班子就多一种眼光,多一种眼光就多一些发现,多一些发现就可能让海外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的面貌。
有些报道里说我是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也是在海外知名度较高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我想这个事实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这很可能是个历史性的错误。我深知中国当代有许多比我优秀的作家,我向西方翻译家推荐过的作家不少于20人,我盼望着他们的作品尽快地更多地被翻译出去,将我这样的老家伙尽快覆盖。
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实际上才是传播的真正开始。书被阅读、被感悟、被正读、被误读,被有的读者捧为圭臬、被有的读者贬为垃圾,在有的国家洛阳纸贵,在有的国家无人问津,对于一个作家,想象一下这种情景,既感到欣慰快乐,又感到无可奈何。俗话说:“儿大不由爷”,书被翻译出去,就开始了它独自的历险,一本书也有自己的命运。
我是俗人,各位见笑。我这样的作家,听别人说我的小说如厕纸,嘴里不敢说,但心里还是不高兴。听到别人赞扬自己的小说,嘴里不好意思说,心里还是很舒坦。我心里还是有数的,对过度的赞美和过度的贬低始终保持着警惕。尽管我根本无法干预西方读者对自己小说的解读,但总还是心存着一线希望,希望读者能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解读。
文学不能脱离政治,但好的文学应该大于政治,因为好的文学是写人的,人的情感,人的命运,人的灵魂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我知道有一些国外的读者希望从中国作家的小说里读出中国政治、经济等种种现实,但我也相信,肯定会有很多的读者,是用文学的眼光来读我们的作品,如果我们的作品写得足够好,这些海外的读者会忘记我们小说中的环境,而会从小说的人物身上,读到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本报记者 吕绍刚整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