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作品《西藏情侣》
当时这批年轻藏人住在工寮内,最大的乐趣就是,当地一位退休女教师每周固定为他们提供的免费教育,包括英文、美国历史与地理等,成为当时离乡背井的藏人消除苦闷的方式。这些早期来美国奋斗的藏人几年後离开林场,分别移居加拿大的温哥华、华盛顿、新泽西与纽约。
实际上,59年以后,海外的西藏人就过著这样的生活,哪个国家愿意收容,他们就往哪里去,习惯高山生活的西藏人,对於印度高温湿热的气候适应困难,许多人死於燠热气候染上的疾病中。
在收容西藏人的国家中,最能接纳西藏人的是1960年代的瑞士政府,给予1500名藏人永久居留权,这些人在瑞士除了融入当地的社会,也极力保存西藏人的宗教与文化传统,做了最佳的西藏外交。
有了瑞士的经验後,嘉瓦仁波切亲自出面向美国与加拿大政府各争取1000名藏人的移民居留,美国基於与中国的利益考量而拒绝,但加国政府则接受了500名西藏人的居留权。
西藏人移居加国初期,由於语言障碍与职业技能的限制,多半是在农场与牧场工作,不但工作辛苦,每月扣除基本开销後,大多只剩下50美元的所得。然而这些属於第一代移民海外的藏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经在加国建立自己的家园,拥有房产,下一代也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至於纽约的藏人虽只有两千多人,但几个重要的西藏组织都在设纽约。其中西藏办事处(TheOfficeofTibet)是全美最重要的西藏机构,负责北美地区西藏人的社区照顾、医疗、解决藏人的就业问题、并管理全美37个西藏人社团,以及与112个支持藏人的团体保持密切联系。
另外,专为藏人及美国民众举办活动的西藏中心(TibetCenter)也是一个西藏文教中心,负责为在印度的西藏募捐,中心内并设有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内有丰富的中英文西藏书籍,每周有固定的静坐、诵经活动,是美国社会了解藏传佛教最直接的机构。
西藏基金会(TibetFund)则较偏重文化活动,负责藏文化的保存与藏人下一代的教育。此外,每年并赞助15至20名西藏学生到美国大学就读。从1998年至今受赞助来美国大学就读的藏人学生约250名,这些学生毕业後有99%都回到印度西藏人社区服务,成为教师、律师、医师、记者、电脑工程师等行业,目前这个计划依然持续进行。
59年,Dharlo十一岁,与父亲一起离开西藏,他後来与家人先在西藏与尼泊尔边界的几个村落住了七年,那几年中,他的母亲、弟弟、祖母与堂兄弟等五人相继因无法寻求医疗协助而病死,直到1961年他的命运才见到转机。当时嘉瓦仁波切的代表来到这些难民村,问他们愿不愿意到印度去居住,还可以接受教育与为年轻人安排工作。他与父亲是第一个离开这个难民村的家庭。
从难民学校毕业後,他先後到尼泊尔的地毯工厂工作、在当地的西藏人社区服务,1987年被派往纽约的西藏办事处,成为仁波切在美国的代表,同时担任西藏基金会执行长,负责为印度的西藏人社区募集建设与教育经费。
相关阅读:
编辑:
彭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