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董鲤宾:新时期书画艺术的审美与探索

2013年11月22日 17:23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董鲤宾

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文化将朝着产业化链条式越来越广泛普及。中国书画在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和人们审美意识发生剧变的今天该怎样发展?是每一个书画爱好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书画是同源的,它俩有着不可分割的艺术渊源。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的政策是英明正确的,世界人民创造精神的推动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艺术的发展是阶梯性的。它与社会的体制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如在民不聊生的半封建社会里演艺艺术就没有被人们所重视,而被视为是卑贱的,卖艺糊口的行当。新中国的社会体制解放了他们,更成了新一代青年们所追慕的门类。文化体育事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或个人精神面貌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活跃,书画艺术事业一定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总有人把它分成“传统”派和“创新”派两个类别。我在《“敢”悟书法美》一文中曾经说过:艺术是生命的调节剂,是人们精神需要的附属品。什么是“传统”?应该说传统是历史沿传下来而被人们公认的模式。这些模式应该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发展,进化和升华。如果“机械”地去理解“传统”二字,认为只有书本上,前人留下来的模式一成不变才是传统,是片面的。它只能是历史形式中的一部分。只有人最传统,而且是最根本的传统。“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有思维,有情感,有爱有恨,“世间所有动物只有人会笑”,人可以制造世间没有的东西。在我认为,人民大众所需要的就是传统。传统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近期赵本山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收视率很高,可以说百看不厌。可是被个别所谓“科班”出身的人说,他没有文化底蕴,连普通话都讲不来,太俗,缺乏“传统”。我的认识就不同。我认为有这种看法的人,第一可能存在嫉妒心理,第二,“传统”观念太陈旧。也相当前书法界一样,创新派的创作作品出来后,很受人们欢迎,市场走向很好。可是总被一些传统观念守旧的人说成“不入流”。我在想什么叫入流?难道非得照搬书本上的老一套?当然,如果把古人的东西学到位了,也是成就。可惜,相说“不入流”这句话的人那样,学古也没学好,死钻牛角尖,作品拿到市场上无人问津。有这种概念的人可能正处在一瓶不满,半瓶摇晃,若是成功的人也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了。我认为书画界没有不好,也没有最好,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看不好创意的人才可能是不入流,不能创意的人才会被历史所淘汰。希望说别人“不入流”的人再也不要咬住死橛子打滴遛啦!艺术本来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东西,最关键的是贴近生活。从俗中生雅,就会更雅。社会是进步的,科学是发展的,人们的需要也是不断升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是全社会的产物。所以,我认为若是把“传统”二字作为最美的称谓地话,人们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都应该叫作传统艺术。真正的评委是人民大众。书画界不应该有少数人说了算的“权威”机构。我的意见只能代表我自己,不是强加给别人的东西。

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国粹。中国书法早在2008年就被联合国公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所以如此,有两条因素:一是它的历史悠久性,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的汉字才具有连续沿用几千年不变的历史。这种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规律,一直是沿用毛笔蘸着墨色进行发展,从“像相”为起源的。这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轮比;二是它的艺术含量高。特别是汉字书法,从通俗的汉字书写到书法艺术家,需要倾注毕生的精力才能完成。当然,也有几岁、十几岁就能把个别字写好看的,读几年画班、画院,画所房子就相房子,画个人就相人的。但是,那毕竟是一般的技法而言,离一个创作者还相距甚远。把字写好看了只等于成功了30%。

近些年来中央美院毕业的学生,踏入社会后转行的不是很多吗?想寄于很年轻就成为一名书法家,高级画家,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能是自吹罢了。

一幅好的创作品,是作者的社会阅历、胸怀、胆略和智慧的集中体现。艺术作品是要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性的。一个真正的书画艺术家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艰苦磨难,千锤百炼的社会阅历;深厚的文化底蕴;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静雅心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耐力;虚心好学,平易近人的勤奋态度;涉足名山大川,博大精深的思想情怀;丰富而卓越的创造精神;熟练而扎实是技术功夫。可能这些才是一个艺术家受人敬重的真正所在吧!应该说“传统”也离不开这些方面。具体来说只有毛笔、墨色、宣纸和汉文字才是传统。

审视中国的书法史,看当今的书法状况,我认为不够乐观,与今天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吻合,有脱节现象 。真正的创作者却被视为“不入流”的旁门左道,被拒之于书协门外、美协门外。谁都知道,一个书画风格的形成和一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段,它与社会进程中的体制和科学发展以及实际应用分不开,有一个进化过程,少则百年甚至千余年。翻开历史,从相形文字到甲骨文、金文,从大篆到小篆发展到隶书,从楷书、行书、草书每种书体、每种写法的形成,无不经过相当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也是人们审美意识和实用需要的产物。从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速度看,令人不敢想象。从毛笔写字的公用年代发展到硬笔写字还不到一百年,从硬笔书法发展到计算机键盘打字的普及才只有十余年,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实用观念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所以说只提倡过去单纯的实用书体形式,对于当今需要 高度精神调节的人们是远远不够的。故此就更增加了书法家的创作难度。就当今书法界的老前辈来讲,又有哪位不是几十年前形成的风格呢?几十年前可能连钢笔还没有普及。当然,不是说他们的作品不好,他们的“笔墨”功夫是非常深厚的,并且也有着历史阶段性的创新美感。如启功只所以被世人崇敬,一是它的综合素质好,有很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二是它的书体打破了行楷字粗细一至的行笔线条规律和章法布局。现今张海先生的隶书创新于行草化的写法,也是非常难得的。回顾他的形成年代,可能还没敢想过用电脑打字,人们意识,隶书仍旧是不可改变的真书,必须一笔一画的年代,老一辈书法风格的形成意味着他们的审美观点不易改变。因为他们当时追随的流派是保守的传统。中华民族的历史至今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就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也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制约。有不少书画爱好者急功近利,把加入书协美协作为成功标准。这些体制束缚了中国书画艺术的良好发展。就相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先生所说的那样:现在人们需要的书法作品是调节精神需要的创作作品。我曾经说过: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必须给人以新、奇、美的享受。没有创意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刘炳森的隶书写的很好,大家都写他的风格其不成了天下一张脸?还有什么味道呢?相信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向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建议的:取消画界的“权威”机构,结束少数人做评委说了算的历史局面,还画家一个自由空间。中国的书画艺术一定会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美好前景。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用毛笔、墨色来表现意境的。它的效果和神韵都是通过墨色的深浅,运笔的线条,章法的布局和安排来表现的。有人说把中国画的局部摘出来就是书法,我很赞成这种说法。这就叫书画同源。书法的传统功力具体说来外乎不了笔墨的运用。根据创作者的意志,让它浅,它就浅,让它深,它就深,要粗就粗,要细就细,要它到哪就得到哪,这就是功夫。功夫首先体现在线条上,再就是起笔,折笔和收笔。这三方面是具体体现风格的地方。从整体来讲,就是结构、布局和章法啦。中国汉字首先讲究的是稳,在稳的基础上求奇求险。作品要体现出字外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我看一幅好的书画作品按照百分比评估的话,文化底蕴核心意境25%、线条10%、墨色10%、起笔、折笔、收笔各5%、笔和纸5%、结构15%、章法布局30%。单从像不像某一家风格不算重要。看一个书法爱好者有没有发展前途,首先应该看他的作品有没有特色,富于创造精神,至于线条和结构的不足是可以逐步提高而到位的,怕地是痼癖于某种风格后,想走出来是非常难的,再去创新,恐怕比原来投入的精力更大。有些人写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这个圈,老死了也没有把某一家学到位。既便是写得很不错了,还是姓了别人的姓。所以我主张边创新边提高。反复临帖,手摹心追,对初学者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是必经之路。创新才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出路。

董鲤宾书   2008年秋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书画 艺术 民族艺术 审美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