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安忆谈网络写作:怀疑一些作者是否真心爱文学

2013年07月20日 11:24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钟润生

王安忆(右)与葛亮在对谈中。

◎ 记者 钟润生 文/图

“网络时代之前的传统写作,一个作家写自己的爱自己的痛,用作品与读者分享,现在的网络文学,作家一边写一边收到读者的反馈,甚至尊崇读者的要求设置情节、人物命运。这时候,我就想问,现在的写作者是否真的热爱文学?”昨日下午两点,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迎来内地著名作家王安忆。王安忆在香港本地青年作家葛亮的主持下,以“当文学遇到书”为题,讲述自己写作人生中关于书的记忆、体会,同时表达自己对网络写作的困惑与思考。

顺从读者修改情节,怀疑是否热爱文学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在上海一家杂志社工作,那个时候还是铅字排版、印刷,我每个月要去印刷厂,发现铅字排版、印刷,工序很负责,劳动量很大。”谈起书,王安忆先从印刷谈起,“我那个时候投稿、发表,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铅字,非常激动。那个时候稿费也不高,但只要看到铅字,觉得没有什么奢求了。在那个时候,只有看到铅字,人家才会觉得你是个作者,你在写小说。”

主持人葛亮把话题引到今天的网络写作上来。王安忆坦言自己对现在的网络写作并不十分了解。葛亮说,以前传统的写作是作家写读者看,现在网络作家一边写一边发到网上,有的情节,网友会参与进来,认为你不该应该把某个人物写死之类的,网络作家经常就顺着网友把情节改了,“因为网络作家要获益,要靠写作维持生活,他的作品必须要有人气,有点击率。”听到这,王安忆说:“在以前,一个作家写自己的爱自己的痛,用作品与读者分享,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既遥远又很近,没见过,但互相了解对方,这是一种隐秘的关系。现在有了网络,写作发表变得容易,同时为了点击率,还得修改自己的情节、人物命运,这样的写作,我就怀疑,作者是否真心热爱文学?”

图书营销像个魔术需要反思

谈到现在的出版、读者读书,王安忆也有很多感受:“一个人要读一本书,理由是什么?是作者的演讲,还是媒体的推荐?或者说谁来评价一个作家的写作价值?这些问题,这些年来都发生了很多让人看不懂的变化。”

王安忆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个作家的写作价值靠文学批评来评判。“那个时候的文学批评很健康,批评家很诚恳地告诉你,你的写作局限性在哪里,然后批评家会和作家一起设想未来的蓝图。到了90年代,作家的作品开始由作者来评判,直接体现即是出版社给你的印量。这个时候也还好,因为读者是认真去读你的书的。到了最近一些年,媒体开始介入市场,影响市场,印量数字未必反应了作品的价值真实度。因为媒体喜欢热闹,而且跟出版社、书商的营销活动结合在一起。现在很多书的营销都是讲故事,像魔术一样,突然变出来,然后劈天盖地宣传,引得大家好奇购买。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到了今天,变得很随意了。这是需要反思的问题。”

活动中,王安忆还谈到文学与影视的问题。“我的《长恨歌》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话剧,我都会被投资方问及一个问题,可不可以把故事结局改动一下,拍美好一点,原著太凄凉了?我只能说,版权你们都买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的机会太少了。撇开这个,我想说,影视把原著改动很大,可以理解。因为,影视说到底是工业,是资本运作,他们有他们的规律和特殊性。”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王安忆 网络写作 网络作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