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许嘉璐:反思源头,构建人类伦理

2012年11月23日 21:47
来源:凤凰网文化

许嘉璐发言

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现场

2012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2012年11月10日-11日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办。这次论坛,为仅一百至一百五十人的小型高端闭门会议,围绕“超越国度,不同信仰,共同价值--儒家与基督文明对话”的论坛主旨展开了5个主题探讨。整场以中外学者名萃一对一的对话形式,相互交流碰撞。各位学者在各抒己见之余,亦聆听对方说话,尊重不同文明,并积极响应,追寻共鸣,体现出世界多种文明对话的难能可贵之处。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发表了《反思源头,构建人类伦理》的主题演讲。

许嘉璐:反思源头,构建人类伦理

今天,我们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儒耶对话,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联合国在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的大战后成立,宗旨是保障人权,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半个多世纪以来,多少各国政要、专家在这里发出呼吁和解、追求和平的声音,影响了全世界。这次多国学者和宗教家在这里对话,也正是为了消除文化隔膜,促进人类和谐,实现从史前时期至今没有过的永久和平。政要们讲政治,我们讲文化,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用中国话形容这种情况,就是“异曲同工”。而且我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发表的意见,虽然不能马上进入各国政府的决策,但是却比各国政要在这里所发表的声明更为深刻,因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的和睦或对立,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他人文化和自古传承至今的文化理念的正确理解或者相反。即使如此,文化还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最好的内容和渠道。因为文化是各个民族的灵魂,是每个历史时期选择未来道路的根基和土壤。了解了,理解了别的民族的文化,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拓宽对话的范围,加深相互的信任。而政治,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受文化的核心--宇宙观、价值观制约的文化形式。

不同文明应该对话而不要动不动就打架,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已经为近年来的事实所证明。自联合国于2002年一致通过决议,以每年5月21日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日以后,在不少国家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对话活动,增进了学者和公众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增进了友谊。今年5月21日在中国山东孔子诞生地尼山举行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专门举办了纪念联合国作出这一决议十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对这些活动社会的反应是好的,这就鼓励了我们应该继续这样做下去。我认为,在经过了十年以上的努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应该超越论述“需要对话”、“可以对话”的阶段,进一步提升其内涵,把许多学者已经进入的领域--面对危机重重的当今世界,人类应该怎么办?不同文明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变为自觉的目标。

在这里,我想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谈谈我的建议。这就是我的演讲题目所示:“反思源头,构建人类伦理”。

所谓“反思源头”,就是回顾不同文明起始时的文化根本理念;对于宗教而言,就是重温先知初创时的本意。我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如果仅仅着眼于残酷的现实和充满血泪的人类成长之旅,我们常常会深陷苦闷与彷徨,因为人类自己所造成的种种恶果至今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文化的多元性和眼前文化冲突的状况,似乎增加了人类前途的不可知性。但是,如果用彻底的历史主义剖析不同信仰的元点,则可以在不同文化中发现“人”的共同期盼,而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由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辩论、探索而达至轴心时代伟人的初衷:天下太平,世界大同。

首先,我想叙述中国文化的情况。

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这种误解甚至影响了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因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当然也是可怕的民族。

可是,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文化的骨干为儒家、佛教和道教。在这三家中,儒家又是影响最大的。佛教徒信佛,道教徒信仰众多的神,这都是大家所知道的。儒家呢?崇拜其创始人孔子,信仰他所确立并倡导的“仁”和“礼”,即以“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为最高准则,以“仁”的外在形式,“礼”区分和调节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孔子在中国人眼里是“至圣先师”,而不是神。大多数中国人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人格神,但在崇拜孔子、信仰“德”的同时也各自有自己的神,例如老子、妈祖等。因为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所以中国人,包括无神论者一向对所有合法宗教都抱着尊重、包容、平等的态度,历代执政者,也都采取了和民众态度相应的政策。

其次,我想介绍一下也许大家都知道的古代情况。中国从汉代(206 b.c-220)起,更确切地说,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直至现在,中国对先后传入中国的景教(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Nestorius,亦即于17世纪才被马丁路德认定并非异端的东方亚述教会)、印度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接纳的,并给予和中国人同样的待遇:居住、旅行、经商、就学、传教、建教堂等自由。历史沧桑,这些宗教进入中国和在中国境内传播的情况,虽然还有许多遗存文物可以让我们略知大概,但是已经不能做出详细的描绘。引起世界许多历史学家和传教人士注意的是宋代(公元960-1279)首都开封市的犹太社区。1163年,开封的闹市区建成了第一座犹太教堂。犹太教当时被称为“一赐乐业教”(“一赐乐业”即Israel的音译)。犹太人以其杰出的经营能力,在当地处于社会的中上层;他们还可以经考试进入政府任职。据中国学者研究,在元代(公元1271-1386),一位名为珠笏氏亦思哈的犹太人,还在中央政府担任高官(参见潘光、王健:《犹太人与中国》)。

有关中国与其他外来宗教的关系,时间不允许我在这里一一叙述,有一点我想提到:自古以来,儒家、佛家和道家之间,在很多时候有过理论的争辩--其实,在这三家各自内部也一直存在着宗派间的争论--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有句俗语:“君子动口不动手”,恰好可以用来形容中国宗教间的情况。三家争辩的结果是,彼此互相吸收对方教理教义乃至祭祀祈祷仪轨的长处,以补自己的不足,于是各自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例如,佛教加快了中国化的进程,儒家加强了形上学和“德”内化过程的研究,道教的仪轨得益于儒、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唐(618-907)、宋、元三朝,佛学、儒学和道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其中儒家的哲学成就尤为杰出,至今仍然是世界各国中国学和哲学研究的热点。

古代和今天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人看出了不同信仰在伦理观上有着共性,求同存异,于是获得了共存共荣的结果。

我之所以要提到中国对外来宗教的包容、吸纳的历史事实,是想说,中国的这一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在当前这个纷乱的世界里,身处文明冲突环境中,由衷地主张大家多点对话,少点争吵,更不赞成用武器说话。

现在,请允许我回到我的演讲题目《反思源头,构建人类伦理》上来。

在各个文明的伦理无例外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的今天,在事实上不同文明正在发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冲突的今天,不同文明间的误会太多了。原因之一是人们常常着眼于文明的表层,例如信仰对象的差异、对待世俗生活的态度、各自艺术的表现形式等等,而忽略了自己和对方文明的核心,而这一核心,最完整、最集中地含蕴在所有文明的初始定型阶段。

例如,所有文明,起始都是关心人的生与死,今世与来世。印度文明在婆罗门教正式形成之前,已经有世界和人类生于“梵”的观念。(例如《爱多利亚奥义书》第一章)而“梵”则是“自我”,也就是神灵、精神,是真,是智,是乐(例如《金刚针奥义书》)。这些已为后来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所吸取。希伯来文明,关于神的认识集中于《圣经o旧约》中。虽然摩西见到过上帝,听到过他口授戒律,而且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人,但是实质上,上帝也是代表了全能、至善的一种精神。儒家所崇信的“德”,以“仁”为核心,是极高的目标,人人都达不到最高点,想象中的最高境界即为“圣”。孔子说自己到了70岁,即“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含有了这种境界的精神。环顾其他信仰,也无不是以追求“善”、“爱”为终极目标,而且无论是出于对神的敬畏,还是对死后堕入地狱的恐怖,都使得人重视自律,遵守他律,节制自己的物欲和肉欲。由此可见,在宗教发生时期,人们对解决生死和来世问题的期望可以说既简单又难以满足。

相对于古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只关心现世的物质享受,和对某种精神的信仰比起来,这样肉体要舒适得多,简单得多,容易得多,也肤浅得多。惟其如此,所以无所畏惧,自律已经付诸东流,他律也已置若罔闻,追求物质利益不择手段,并诡称这是上天的意志。现在各国种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国家间的冲突问题,无不由此而生。

如果各个民族都能理性地回顾自己的民族史、思想史或宗教史,将能够体验到自己原初的信仰包涵着人生和宇宙的真理,沿此以往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真正的“善”,拒绝现在这种紧张、疲劳、空虚、危机四伏的生活。这是基于人的本性必然要走的路。

现在的世界,伦理的不同几乎不是以民族或宗教,而是按照财富的多寡区分的。富人有富人的伦理,穷人有穷人的伦理,强者有强者的伦理,弱者有弱者的伦理。不同标准的伦理相遇,自然就要发生亨廷顿教授所说的文明冲突。因此,现在到了各国的智者一起研究构建人类共同伦理的时候了。因为伦理是所有国家、所有民众所关心的也是最无争论的问题,所以我相信,构建人类伦理的议题一定会得到世界性的积极响应。

既然“善”是各个民族的信仰中共同的内容--尽管古今学者对本民族心中的“善”有多种不同解释--就应该成为未来人类共同伦理的内容。原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就在10天前,在北京大学成立了“世界伦理中心”,我有幸参加了中心的揭牌仪式。到会的各国学者都很赞赏北京大学的这一举措,我相信,这个信息也会让今天到会的一些朋友们感兴趣,因为这反映了世界思想界的一种动向,而研讨、构建世界伦理的重任只能由各国智者,即公共知识分子来承担。我认为,在这个领域,中国人几千年的经验是可以供世界参考的。回想斯宾诺莎、康德等伟大的哲学家,当年就曾为研究人类的伦理和道德理性殚精竭虑,现在到了21世纪,总会有人奋起为了人类的和平和幸福再次作出贡献。

构建人类伦理,先由交流开始,这是必然的。亚欧之间,亚洲大陆不同国家之间,在很原始的农耕时代和游牧时代,就有先行者用马蹄和双脚开辟出多条人类交流的道路,那时亚欧之间、亚洲国家之间是和睦的,友好的;现在交通和通讯如此便利,实现了,甚至远远超过了当年先行者们的想象和人们创造的神话,人们的交流更应该注重内涵和质量。时代变了,但是交流的本质依旧。希望构建人类伦理成为今后智者对话交流的突出主题。我对此是十分乐观的。

人类总会有一天厌弃那种把民族抛进相互攻讦、威胁、厮杀的伦理和政治,创造耶稣基督、释迦摩尼和孔子所理想的新世界。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许嘉璐 尼山论坛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