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四位茅奖得主聚首 王安忆:不会阅读的人很可怜

2012年08月16日 09:4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上海书展logo

王安忆、莫言、毕飞宇、刘震云,4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昨天下午齐聚上海书展,对谈“文学创作与阅读生活”,围绕阅读、写作与生活等话题进行交流。4位作家都是职业阅读者,这并不是一个阅读的好时代,但阅读本身作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不会丧失。他们四人都是职业作家,他们还在坚持纸笔写作,但写作的方式已经在改变,他们无法抗拒。

4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的对话是今年“书香·上海之夏”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由主持人曹可凡主持,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做评论。昨天,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的报告厅挤满了500多名读者,走道上、主席台下面的空地也都被读者占据。昨天对话的主题是“文学创作与阅读生活”,莫言和王安忆老老实实地就这两个话题谈自己的阅读、写作经验,而刘震云主要讲了自己如何为小说起名字,毕飞宇还沉浸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向读者介绍了自己的观奥经验。到了提问阶段,读者一直在争抢发言机会,讲述自己的阅读经验,这让主持人曹可凡头痛不已。

“别人如果不会阅读,我会可怜他”

昨天,4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对话的主题是“文学创作与阅读生活”,对于阅读,4位作家都有各自的经验。对莫言来说,阅读“既是愉快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阅读好书肯定是愉快的体验,阅读不愿意读、但是又必须读的书是很痛苦的事情。读小书、闲书比较愉快,读有用的书比较痛苦。我想,现在孩子们讲读书大多会说‘烦死了’。因为他们读的书是他们不太愿意读的书,比如数理化,一般的孩子不愿意去读,那读了也没有用,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无数遗憾之一”。所以,愉悦的阅读体验来自自由的选择,可是书多了之后反而无从选择,“后来书越来越多,阅读的快感反而越来越小;书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

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阅读量非常大的一位,对于日常的阅读生活,她说:“我每天的时间比较多。我每天写一两千字就很满意,余下的时间都在阅读。我有非常顽固的阅读习惯,有一点癖好就是一定要纸质的。对于我来说,阅读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我说不出什么能够吸引人们阅读,但是我有时候也觉得,因为自己会阅读,而别人如果不会阅读,我会可怜他。阅读是那么丰富的享受。”可是在这样一个物质和娱乐丰富的时代,确实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王安忆说:“我们那个年代物质不像今天那么丰富,娱乐方式也很单调,我的阅读习惯和当时生活背景有关系,今天要培养阅读习惯确实不那么容易。没有任何的娱乐对我来讲可以代替阅读。”当王安忆做这样一个阅读习惯比较的时候,其实有那么一些无奈。

当莫言和王安忆都在叹息这个不太好的阅读时代的时候,作为评论者的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则认为这只是阅读方式的变化。“很多人都在说现在阅读越来越少,中国这个民族开始丧失了阅读的能力,其实我觉得阅读能力不会丧失。现在的孩子阅读方式改变了,他们拿了手机也在阅读,上网也在阅读,至于阅读什么,我们可以讨论,但是阅读本身作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不会丧失。当我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对阅读是充满了信心。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变了。”陈思和说。

“大部分作家都是在为少数作家做铺垫”

在莫言的发言中,他认为其实真不需要那么多书,只要有100多本经典就完全能满足读书需要,“那我们这些作家还干什么?”莫言说,“但是人就是在做一些无奈的事情,明知道我写的书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还是要写;明知道迈不过去,还要一次一次迈。这既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无奈之处。因为有100个这样的作家都在写,也许其中就有一个人真的写出了一部超越自我的作品。事实是,大部分作家都是在为少数作家做铺垫,在烘托他们,在抬高他们,在激励他们。所以,我存在的价值就是激励在座的这几位作家努力写作。”

当莫言在感慨作家的写作其实在为别人垫脚的时候,王安忆谈到的是写作方式的改变,“工具有时候会改变写作本质——比如在电脑上写作。我们现在还看不出这种转变。在电脑上写作速度会很快,但会变得粗糙,但我现在又很难预料将来怎么样。影响到阅读,在屏幕上阅读也会改变阅读的实质。我觉得我们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候,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周期,面对这样的周期人类是不能抗拒的。每一种艺术有一种形式,形式最后会决定艺术的性质。我也喜欢看电影,今天电影其实在衰落,但是不要紧,又会有新的东西代替它,比如电视剧。可很多年之后,小说可能也没有人看了。”王安忆说,她最近看的电视剧是《借枪》。

莫言也还在用纸笔写作,他说一拿起纸笔就能进入写作的状态,“用纸笔写作有成就感,写完放在那边,每天一数20张——很有成就感,写几个月就有一大摞,自己双手抚摸着心里面就有种幸福感。”“我碰到很多年轻作家,他们已经熟练了手跟键盘的关系,就跟我们手跟纸笔的关系一样。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写作的多样化,写作方式的多样化,写作类型的多样化,文学类型的多样化,我觉得都没有必要改变,这就是这个时代。”

“微博是一种大众写作”

当4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在台上对话的时候,他们的图像和发言都被微博实时直播着。不用纸笔写作的莫言在网络上开了微博账号,一年多写了几百条,看到网友的即时反应也会有虚荣感。“如果把写微博和写博客都算作写作,大家都在写作,这种群体性的基础肯定会产生高手。没有必要对此担忧,因为我们20多岁出来的时候,老一辈人对我们也有忧虑,结果证明我们也没走到死胡同里。”莫言说。

莫言把微博与写作联系起来,而毕飞宇认为不如把两者拆开来考虑。

毕飞宇说,微博是一种大众写作,他是大众写作的支持者,“全民写作让更多人拥有了发言的权利,这个对中国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所以当全民写作来到的时候,我永远要欢呼,虽然我们没有获得更多的空间。但是,当全民写作失去,只留下几个精英在写作的时候,那一定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生活。”毕飞宇说,“无论微博给我们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我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全民写作。”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上海书展 茅盾文学奖 微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