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溯源 复兴 造化 共和

2012年02月13日 11:20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凤凰网文化讯: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海报

一、回顾与总结

从1996年开办以来,上海双年展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主旨:以上海这座城市为母体,邀约全球艺术界前来共同诠释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探寻当代艺术的开放方式和本土内涵。进而,一方面体现当代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研究中的积极意义,来建构一种独特的文化话语谱系;另一方面建构起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其思考的锋芒嵌入一代人的记忆并影响一代人。通过这八届的努力,双年展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格局与文化定位,在如林的国际双年展中确立起了鲜明的风格和模式,同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思考方式和生动的策展思路。

经过八届的历练,上海双年展的品牌逐步确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民众热情的高涨,参观人数的增加,媒体越来越主动的关注报道等等,都是最好的证明。让我们记忆犹新的还有展场内人头攒动的情形以及观众的观展热度:2006年,上海双年展创下28万人次的参观记录;2008年,上海双年展创下单日内观众人次逾万的记录。参观者不仅是专业人士,更有大量普通市民、青年学生和白领,可见,上海双年展一向所致力的当代艺术教育和普及推广已颇有成效。

二、迁徙与转型

2012年的上海双年展迎来了又一次的龙年腾飞,一次历史性的文化转型。这一次,上海双年展面临三“变”。第一“变址”,地址改变了,从跑马厅到电工厂,从一个历史殖民的遗址到一个新开发的江畔世博园新址。第二“变量”,体量在变化,未来的体量是原来的三倍。第三是“变性”,从封闭型展馆到框架式厂房,从一个历史殖民文化的反思之地跑马厅,到了一个民族工业自我记忆和自我建构之所。随着上海双年展和上海美术馆分别迁入新址,将形成夹江相望两岸双珠的格局。迁址带来了新的契机,带来了上海双年展对自身责任和历史机遇的新思考,也将带来上海双年展的策略性变化。

这次迁址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质的提升,是上海文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隔江双馆的宏大机制。这个双馆机制是上海世博会城市关怀的重要延伸和深化,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上海持续中国文化振兴使命、肩负改革开放时代担当的一个宣誓。这样一次转型的契机注定备受瞩目,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都寄望上海双年展把握这次契机,探索新的思考方式,突破全球双年展的困境--体制化、奇观化、娱乐化、庸俗化的困境。

三、主题与策展

(一)学术主题

“重新发电”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形成和上海双年展的迁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建息息相关,它天然地对应着对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的改造和重启。这座建筑的文脉,内在地包含了继往与开来,涅盘与再生等一系列议题,展示着能量聚散与历史盛衰之间深刻的联系。它曾是城市能量的发动机,是物理能量的发电,那么今天,它要转而成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变成文化能量的发动机。

“重新发电”并不只是把发电厂搬到远离城市的地方,也不只是简单地关于思想能源的诗性阐发,而是对于我们的生存方式的资源性因素的反思。旧电厂重新启用的时刻,它所输入我们的社会网络中的,并非传统的电能,而是一种激活共同体内在能量的精神脉冲。

共生即能源,他人即矿藏。我们必须重提另一些能量来源的方式,即从共同体的关系中寻求能量。就像我们儿时寒冷的冬季,并不总是烧煤生炉子取暖,而是互相挤靠。能量不是等待被发掘的秘藏,而是来自共同体意识。他人与我们的差异,成为我们能量的源泉,因此保全他者、保卫社会,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计。只有与他人共生,各民族共生,文化才能有多样性。

能量从共处的方式中孕育出来,因此我们关注那些有“发电机”能力的艺术家们和知识生产方式。这些艺术家的工作贯通了个人与群体、他者与自我、劳动与创造、日常与奇迹,这是我们关切的核心。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双年展 溯源 2012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