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国科隆的混合设计: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
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未来世界充满挑战:城市飞速发展,城乡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环境变化加剧。而设计能够为改善未来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邀请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混合空间设计系参加于2011年9月25日开幕的北京首届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举办“混合设计——自成一体的细胞空间”为主题的展览和工作坊。此项目获得了北京国际设计周和Bits From Bytes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混合设计”这一概念由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混合空间设计系的弗朗斯·富拉格尔教授发起,主要介绍信息交互时代中的环境、产品和服务三者相结合而产生的设计领域。不同于专注于流水线作业生产的工业设计,“混合设计”会在生产、输送、使用和回收这一循环系统中整体考虑产品、服务和环境的关系,更加全面地阐释可持续设计以及可持续生活的模式。
展览
在9月25日至10月3日举办的“混合设计”展览上,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将展示部分学生的录像和声音装置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数码媒体技术探讨对于空间感知的反馈。罗伯特·奥拉伍伊的录像《微风》探讨了自然和人为运动干扰所具有的延长感官瞬间的作用;罗曼·哈尔布洛克的声音装置《听见》通过收集湖水上冻时由水的聚合态变化而形成的不同声响,重点研究声音的合成;约纳斯·蔡司的互动录像采集自展览空间和观众的信号,并将其排列组合为不规则模型。由戴维·哈尔布洛克、 罗曼·哈尔布洛克、罗伯特·奥拉伍伊和约纳斯·蔡司共同完成的作品《自成一体的细胞空间》将以模型的形式展出,它能够扫描观众的动作并将信息反馈回控制系统,从而呈现了一个由自动技术系统控制的不断变化的空间。
工作坊
展览之外还将举办以“混合设计——自主的细胞空间”为题的工作坊。仅仅几年时间,3D打印已经从一门高精专业技术发展成为人人都可涉足的低成本技术。通过3D软件设计机器蓝图并借助数字网络进行分享,3D打印技术使得个人和设计师得以足不出户,独立完成物品的自动化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前专属大工厂的自动化生产概念如今在小工作坊里也可以实现,这一切都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科技的突飞猛进和资源共享程度的加深。工作坊中,参与者将学习如何利用一台自制的3D打印机,通过网络社区与他人分享有关实体物品的数字设计理念。工作坊活动将与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媒体艺术工作室(CAFA Media LAB)的费俊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合作完成,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并对公众开放。
通过此次活动,主办方希望能够推进国际设计领域的对话,传达德国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理念,突出设计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贡献。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