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成一块砖的《泰州城脉》。
人爱美,书也爱美。你想知道昨天上午,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书坊举办的“第六届华东六省一市书籍设计艺术展”上,来自“德国最美的书”让你大开眼界。而中国参展的图书也不甘示弱,500本“美书”,吸引了众多爱美的人前去欣赏。面对如今数字出版的浪潮,纸质图书何去何从,著名书籍设计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吕敬人教授认为不必惊慌。他呼吁,节约资源,不要过度包装,“把纸张省下来做精品书,而给孩子们读的书,越便宜越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华东六省一市书籍展,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参展作品共400多件,经评选,获得金奖的书籍作品有17件,银奖29件,铜奖81件。
记者步入德国书籍展区,发现德国图书看上去非常精致考究,如同他们的机械。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文化代表、拥有中国名字的石思平告诉记者,他们为这次展览,精选了近100本“最美的书”来南京参展,呈现了德国书籍设计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说着,他拿起一本荣获“德国最美的书”一等奖的书籍《遗岛地图》。他说:“这是一本介绍被遗弃的小岛的书,可能没多少人需要这种信息,但书的设计如此吸引人,充满了情感,高质量的装订工艺和宜人的纸材,让人很愿意把目光投向它。”记者感觉这本书的设计比较保守,但他解释,最好的设计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听了他的介绍,记者发现,德国的书籍总体显得低调,不像隔壁展厅的中国图书那样花哨和张扬。一旁的吕敬人教授指着一本《封闭的群体》告诉记者,“你猛地一看这本书很平淡,给人以陌生感,但你细看,又很沉重。这本书的色彩选择非常到位,很准确地演绎了主题‘非法移民’。其实他们更注重体现内容,反映时代特征。”
相对德国图书,中国参展书籍数量多,品种也多,不少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江苏送展的《泰州城脉》,设计者把书做成了一块砖,新颖独特;江西的《阿香游中国》,极富民俗风味;浙江参选的长篇纪实文学《家国书》,福建的《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淡雅别致;山东则以厚实的《孔子家语通解》打入展厅,显得分量很重;安徽拿来的书不多,有的还很小,但分量也不轻,如王蒙的一套《老王系列》以幽、有、友、幼,体现出作者的智慧。而上海送展的作品最多,一套5卷本《中华元素图典:传统织绣纹样》将书籍外观做成了丝绸的质感,让人想去触摸一下。
谈起中德书籍设计有何异同,“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者朱赢椿认为,“从外表看,中国已与国际接轨,但细节上、工艺上还是有一定差距。”他介绍说,此次参展的中国书籍,两种特征明显,一类是回归自然,另一类则突出了探索性,比较先锋,“比如江苏送展的《我们》一书,封面看起来很内敛,但你必须走近看,实际上很有张力,比无谓的呐喊要好得多。”本报记者 蔡震 文/摄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蔡震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