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葵:有的画 用生命换来
2010年11月15日 11:06 扬子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朱葵

朱葵的这幅画,有里下河的风貌

18日,由中国美协、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美协、省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朱葵70诞辰·从艺55周年中国山水画特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揭幕。100多幅新作将一展画家炉火纯青的画艺、跋山涉水对美的追求历程,“大多数都是60岁以后的作品”,昨日接受记者专访时,朱葵这样说。

前些年,朱葵曾赴美国办展。当地媒体一致赞叹这是“绿色乡情山水”。美国世界日报称其为“中国乡情诗画家”,报曰:“朱葵偏爱乡间景色,其作品表现山居、水乡、农舍、渔村、野渡,尤好以抒情细致笔调,于山石、树木、烟岚、云水间穿插民居屋宇、船只桥梁、农田草垛、渔网竹栅,每每清新感人,滋润典雅,充满浓郁乡情,追求质朴诗情画意……”盛誉之下,朱葵冷静思考,悟出:这正是我多年之所求,“促使我更为深沉地贴近生活,寻觅充满大地芬芳的诗情画意。”朱葵对记者强调:实际上我的创作理念可以归纳为注重生活、强调生活气息,以生活为原型。

至于他画中的山水,究竟取材于哪里的景物?“一是我下放劳动的苏北里下河地区,还有常常去写生的太湖地区;还有就是皖赣山区,尤其是我江西祖籍所在地婺源的美丽风光。”而其中,最多出现在他笔下的就是他曾挥洒过青春的古秦邮。1961年,刚被分配到报社几个月的朱葵,义无反顾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一线去,到了高邮。繁忙的劳作之余,他始终没有丢下画笔。1975年,朱葵根植于里下河地区高邮麻鸭之乡的《公社炕房春孵忙》以浓郁的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以及不俗的创作水平入选当年的全国美术展,是那年头扬州地区画坛的盛事,也是他从一个群众文艺辅导员走向资深美术工作者的重要标识。

为画画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追逐祖国壮美河山的过程中,朱葵曾多次跋涉于崇山峻岭、雪原荒漠,并几次面临危险的境地,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

有次他与友人结伴,到华山写生,不料骤雨大作,山洪暴发。在过一条宽涧时,朱葵一脚踏空,腰腿被水流冲得氽起来,双腿再使劲也无法回到立足的石上。同伴也无法拉住他。冷静下来后他紧紧抓住铁链,在水中慢慢挪动手的位置,终于艰难地从死神手中逃了出来。而当时,朱葵首先想到的就是裹在塑料袋中的速写本,打开一看,没有湿,他庆幸不已。

1980年,他又踏上了为期一个月的三峡之行。风餐露宿,蚊虫叮咬,历经艰辛,等回到南京时,已变成了“黑瘦人”。一个月的艰辛为后来朱葵的创作山水画开拓了又一条生活之源。后来展出的《瞿塘秋晓》、《嘉陵江源头》等备受好评。

1992年,他又带着省美术馆的一批画家,登上了久已向往的西藏高原。“高原缺氧”、恶劣气候等等的风险,都抵不上雪域风景带给他们的惊喜……

傅抱石山水画给了他很大影响

谈到自己的老师,朱葵最难忘的就是傅抱石。在他的山水画中,不难看出傅抱石对他作品的影响,尤其是那种浩大的气度、苍浑的艺术理念,寻求大自然含蓄而凝重的美学观。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朱葵在技法上、技巧上的借鉴,更是境界上、美学上的承续。这种承续,也是朱葵被誉为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内在缘由。

而亚明,则与他有着更深的交往,他曾用毛笔蘸墨,为其写下长篇评论:“画家习惯写绿野,绿色乡情常想往。观朱葵之作,绿得别致而秀美,绿得清心而神畅,绿得宁静而生趣,绿得致远而和祥。”18日起,观众不妨去省美术馆新馆,领略这醉人的绿。 本报记者 冯秋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冯秋红 编辑:王婷婷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