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谨防赝品
2010年05月14日 12:24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俗话说:盛世收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收藏爱好者越来越多,如今已达7000多万人。

早年间,一般是富人才有财力和雅兴收藏名人字画、红木家具、青铜古陶、牙雕玉器等,多数老百姓的头脑里没有文物这个概念,它离大众的生活比较远。改革开放后,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逐渐认识到了文物的价值,于是,古董在民间的私下交易一年火于一年。而让民间古董走向公开交易,则始于200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允许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收藏的文物依法流通。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物自身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价值不菲且能增值。拍卖市场上,文物每年升值30%至50%,有的过两年再拍卖,价值就能升值翻番。文物的稀缺、收藏队伍的膨胀、丰厚的利润,使文物造假者趋之若鹜。

据文物专家估计,我国民间收藏的文物赝品高达80%至90%。仅2006年到2009年,我国拍卖行拍出的乾隆玉玺就多达100方。然而事实上,从皇室外流到民间的乾隆玉玺只有3方。

虽然文物造假古已有之,但如今的造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到了几乎以假乱真的地步,连拍卖公司或鉴定专家也常常“看走眼”。

一般来说,人们对文物的私下交易不太放心,而对拍卖公司则比较信任。然而,近年来,随着拍卖公司的迅速增多,一些缺乏诚信和职业道德的拍卖企业屡屡拍出赝品,尤其是仿造的古今名人书画等,给收藏爱好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2006年,北京市共查处19家拍卖企业违法违规问题,其中“主动或被动参与造假欺骗”是拍卖公司比较普遍的违规现象之一。

为什么拍卖企业竟敢“主动参与造假欺骗”?这与拍卖行业规则有关。拍卖行业规则中最典型的是对拍卖品真伪的“不保证条款”。有行规作“护身符”,一些拍卖公司便与制假者沆瀣一气,文物收藏爱好者深受其害。

文物藏品的价值在于真,真品就是珍品,赝品则身价很低甚至一文不值。然而,对于大多数收藏爱好者来说,他们自己是无法看出藏品真假的。因此,专家的鉴定结论就成了判定文物真假的“生死牌”。据鉴定专家介绍,文物的鉴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活,是传统的言传身教加经验积累的产物,10年的时间也未必能造就出一个合格的鉴定专家。

10多年前,文物藏品若附有专家的鉴定证书,其身价就会大增。鉴定证书被认为是文物藏品的“市场通行证”。随着收藏业的逐年火爆,各种鉴定机构鱼龙混杂,鉴定证书满天飞,这也是文物市场赝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物制假、售假猖獗,假专家、假鉴定证书比比皆是。文物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文物收藏,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是到了相关部门该管管的时候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