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绘画中的细节,艺术史家与艺术家的对话
2016年11月11日 19:03
来源:凤凰文化
作者:董强 徐累
2016年11月6日下午,著名法语翻译家董强和著名艺术家徐累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进行了一场题为“镜像:绘画中的细节,艺术史家与艺术家的对话”的对谈。二位就最近出版的达尼埃尔·阿拉斯《我们什么也没看见》讨论了关于艺术的许多话题。
我们看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拉康的理论。拉康的理论就是说当一个人看到镜子的时候,看到童年的时候,他会看到一个统一体,外边的我和镜子里面是统一的。
所以我们看艾未未的作品,也是中间切一半的左右不对称,他的作品里面也是这样的特点。这个是近期的,假设有一个横的镜面反射到两边。他早期还做过两个鞋子。这个也是他的一种自我延续的认定。
我们再看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包括在北京的中轴线,在故宫里面,也是对称的,是镜像的。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这个芭蕾舞是镜像的,他要不断强调自我是怎么一回事,包括《龙江颂》也是一样。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照
这个是《奇袭白虎团》。这个非常有意思,这里讲的是中朝友谊。当时抗美援朝。当时有一个中国人代理画廊,把这个作品带到美国去展览。在西方来说看到这种摄影,摆这种造型,他们会认为是样式主义的表现,就是特别的风格,一看就是那个时期,一看就有强调那种风格。所以这个作品拿来展览的时候,有很多同性恋会买。这还有一个误读的问题,他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它,而不是我们原来的意思。
这是一张照片。有一年我看到报纸上登的,大会堂要迎接两会,然后服务员要训练,嘴上咬一根筷子,去展示微笑的训练。所以这个在中国人来说,镜像这一块东西就变成我们文化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象征。刚才我们讲了故宫。比如说我们的对联,也有这个对应的:五月黄梅天,对三星白兰地。这在民国时候是一个广告,中国对联的东西,两者之间是平衡的,包括我们用的筷子也是要平衡的,包括我们讲的中庸之道,包括我们的太极,黑白之间是有对称的,这个反映另外一个。这跟我们刚才讲维纳斯提到的一样,中间有一个看不见的界限存在。
从古典时期到现在,关于镜像的应用,反射的呈现是一种。另外一种还有这种变形,比如说我们看到荷尔拜因的《大使》,有很多荣华富贵的东西,就是过去的高富帅,但下面有一个变形的骷髅。隐喻你们终究还是要跟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自画像有时候会变成死亡像。
董强:从西方艺术角度来讲,有一个专门的词叫万物虚空画,告诉你这个生命最后还是万物虚空的。
维米尔《艺术的诞生》
维米尔《艺术的诞生》
徐累:然后看我们熟悉的维米尔,维米尔里面也是有很多的镜子反射,弹钢琴的女人上面有一个镜子反射了她。在维米尔的绘画里面,他画的大部分是室内,叫室内的室内。如何表现室内的室内?他画一个帷幔。然后里面还有一个空间。空间里面所反映的镜子和地图,是他墙面上经常会反映的两个物品。所以跟镜子一样,地图本身也是一个上帝的镜子所看到我们地表的一个平面,形成地图的制图学。跟透视发明同时代是有关系的。所以维米尔的地图实际上也有镜像的意义。
弗朗切斯卡《乌尔比诺公爵夫妇》
刚才董教授说,过去没有夫妻画在一起。我们看博物馆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绘画,夫妻俩人的画,是成对放的,这个是文艺复兴早期的弗朗切斯卡画的一对夫妻,两个人相互注视。镜子在西方还代表着眼睛,所以俩人含情脉脉注视,也是跟爱情是有关系的。
布拉迪《一对夫妇》
到了摄影的时候,同样也反映这个主题,开始变化。看这张摄影《一对夫妇》:也许这个女人不在了,通过摄影的技术把他们合在一起,就是你中有我,我中还是有你,但是我们可能会阴阳相隔,因为这个一个是正片,一个负片。
另外一种是立体镜,是有专门的装置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变成一体的;西方比较多的一种,我们这样看的时候是两个重复。
然后到了现代艺术当中,我们看这个镜像的变化,跟原来的完整性不同了,他的哲学意义变得不同了;尼采说上帝已经死了。所以我们看毕加索画《镜中女孩》的时候已经完成变成了一个碎片化的表现了;里面有碎片化的表现,是立体派或未来主义的画法。
立体派实际上是把一个主题转着看,然后把这个转着看的东西画到一个画面里;它是有一种时间性的运动的。他可能有不同的点来去观察,来去看,最后组成一个不同的画面。中国的透视也是在不断地移动的点中看,最后组成一个画面。所以中国很多的做法是非常先进的。
毕加索《宫娥》
这个有意思,是毕加索的《宫娥》,他是仿照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另外画的一张,我们说这张画的结构在那里面都有体现。这个叫重新解构,变成立体派的一种集合性持续的组合。组合得也非常的零乱。
安迪·沃霍尔《猫王》
刚才我们看到双孔镜的照片,他镜像里面的东西有不断复制,复制之后反复出现,所以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当中有这样一种反复复制的特点。
埃舍尔《画廊》
埃舍尔的《画廊》,画廊里一张图片变成镜子的变形,不仅变形,而且变得循环,他变成一种悖论。
美国的一个画家施纳贝尔画的《人像》,他完全是把一个盘子砸碎了碾在画布上,在画布上再去画上,这也是一种镜子一样的象征吧。至此,我们看的都是西方的作品。
我们现在看,中国的作品是如何体现镜像的表达的?
《女史箴图》“第四部分:修容”
大英博物馆,我们知道这张画是很有名的画,《女使箴图》,现在重新裱出来。大英博物馆把它放在长期展柜里面,也是属于中国艺术品在大英博物馆最重要的一件作品。这里就画了关于宫廷的那些女人,教育她们如何去修身养性,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个照镜子的场景不是说你要去照镜子。中国的镜子,就是我们的思想境界。这个镜子对你的修为是一种矫正,你要经常用镜子照自己,看看行为是否端庄,所以在边上就有文字说了,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你要修自己的面孔,甚至我们现在的人叫整容,你还不如去修好自己的性情,你把你心灵修好,你才不失态。
中国有很多画涉及女人跟镜子。这是宋代的。这个教育的意义不是照镜子本身,而是在说,镜子是我们自我矫正的一种工具。比如唐太宗,他说我有三个镜子,要以铜为镜,铜镜可以来正衣冠,看看你自己的表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知道历史的改变的规律性。以人为镜,可以明德失。所以当他的宰相魏征死了,他说我就少了一面镜子。所以镜子在中国是一种道德,它不仅仅是反映世界本身,他也是一个道德的表现。
而在中国很多镜像的表现是画在屏风里面,而这个屏风里面并不是真正反映自然,而是里面的一个镜子反映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想象,或者是另外一个不在此地的,室外的另外一个场景。从里面反映出山水,有屏风来表现,这是明代仇英的画。
《消夏图》(局部)
《是一是二图》
刘贯道的《消夏图》画的人物。后面有屏风,屏风里还出现另外一个屏风,还有榻都出现,这像个镜子的不断反射,这个反射是带有一种想象力的。所以中国的空间感觉。你们看李后主和他的几个兄弟,叫《重屏会棋图》。他的后面是一个屏风,屏风后面反映着场景,还有屏风,也许反映几个女人的内宫,也许是他想象的。所以这里面的镜像的反映,映照出来的东西,对中国人来说,他跟那种现实的反映是不一样的。
看这个屏风,这是宋代的一张画。这个人的边上都被文房的东西环绕,屏风上还有他另外一张像。这张画直接启发了乾隆,乾隆请画家照这个结构起码画了有三张画,这是其中一张,《是一是二图》,他这里提的: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就是说,我究竟是谁,他有一种疑问,我是儒家还是墨家?到底哪个是我?就是现实和我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对我自己的身份有一种疑虑,这个有一点像哈姆雷特的疑问。所以他边上题的,没有写他的落款,落款写的是那罗延窟;那罗延是佛教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有三个面,所以,我们想象乾隆在看这张画的时候看到里面的自己,又看到画像里幻象面的自己,这三幅画像循环的时候,问自己究竟我是谁。这还带有一点笛卡儿吧。
所以中国镜像的东西特别有意思,有时是反映自己的心像,反映自己的想象,反映自己的理想,同时还反映时间和时空观。有一张画的文姬归汉,他画文姬历经千辛万苦回到自己家的时候,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图是,从马上下来,边上有马车在家门口。这两个门口一模一样,就是他后面屏风上面的一个场景,但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夏天。这两个同样的画反映不同的时间,通过自己的镜像来反映出来,所以这个技术堪比委拉斯凯兹镜像的空间的不断延伸。我们是很早就开始用这种方法去做了,中国的艺术史是非常了不起的。
[责任编辑:徐鹏远 PN071]
责任编辑:徐鹏远 PN07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