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诺奖小花边]关于诺贝尔文学奖,一些你想问的小问题


来源:凤凰文化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这里有一些你想了解的小问题~诺奖有提名吗?热门候选人从哪儿来的?有谁曾拒绝了诺奖?诺奖委员会也重男轻女吗?哪些文学奖和诺奖沾亲带故?……诺奖是世界文学奖吗?

有没有作家被授予过多次诺贝尔文学奖?

并没有。

有没有作家共享同一届诺奖荣誉?

有。诺贝尔文学奖总是单独颁给一位获奖者,这与文学创作的独立性有关,迥异于物理奖、化学奖颁给几位合作者的情况。2名获奖者分享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况只发生了四次,最近一次是1974年。

1904年:法国作家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西班牙作家何塞·埃切加赖

1917年:丹麦作家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丹麦作家亨利克·蓬托皮丹

1966年:以色列作家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内莉·萨克斯

1974年:瑞典作家埃温特·约翰逊&瑞典作家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次数最多的作家是谁?

这是个好问题——事实上没有人知道。这要从诺奖的评选流程谈起: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

次年4月,评选委员会经过调查后,选出15~20名初步候选人。每年5月委员会决定最终5名优先候选人。再经过几个月的阅读、讨论,瑞典文学院将在10月中投票选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然而,关于诺奖提名名单,却有“50年不公开”的有趣规定:委员会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说,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目前诺贝尔奖官网所公布的提名名单更新到了1965年,这意味着想要知道“截止到2015年入围提名次数最多的作家”,我们要等到2065年才能得到确认。

那我们乐此不疲讨论的“热门候选人”从哪儿来?

Ladbrokes

这没准儿。可以翻墙的同学欢迎登陆Ladbrokes博彩网站——每年诺奖揭晓前,博彩行业都会开出盘口,在网站上列出诺奖的热门人选。博彩业每年开出的人选名单中,基本都包括了当年的诺奖得主,至于博彩业的人选名单从哪儿来…暗中交易?买通评委?外界是不得而知的。

话说,博彩网站上挂出的名单里,总是包括了真正的得主,只是排名相对靠后。诺奖有趣之处在于,真正的得奖者往往不是最受瞩目的那位。1978年,英国作家格林汉姆·格林和犹太作家辛格竞争诺贝尔文学奖,当时格林很有名气,辛格的作品因为语言小众而少有人知,而最后得奖的却是后者。因此,与其孤注一掷,不如借此机会了解更多作家和优秀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遗作?

瑞典诗人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瑞典诗人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他生前曾多次被提名获奖,最后终于在去世当年如愿以偿。死后被追授诺贝尔奖的还有1961年和平奖得主达格-哈马舍尔德,他是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瑞典外交家。1974年之后,诺贝尔基金会规定,原则上不能颁给已经去世的人。

瑞典学院自己的候选人怎么办?

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特殊问题就在于:如果候选人本人就是瑞典科学院的成员怎么办?事实上,过去六名瑞典得主都是科学院的成员,其中不少人显然是反复推辞,一位获奖者是在死后才接受的这个奖项。1974年两位分享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员都是瑞典学会成员,引发了很多不满的声音,此后就再也没有在任的瑞典学会成员获奖了。

诺奖休止符

诺贝尔文学奖于1914、1918、1935、1940、1941、1942和1943年间七次未能成功颁发。除却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35年的停颁自有理由——由于委员会成员意见分歧无法达成决议而停颁,这自1901年以来还是首次。

诺奖委员会有言:“如果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彰显足够的重要性与价值,那么今年的奖金会被保留到明年;如果第二年也未能达成共识,那么奖金将会被归入基金会有限的储备中。”

对诺奖,其实他们是拒绝的

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

1958年,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表彰他“对现代抒情诗歌以及俄罗斯小说伟大传统做出的杰出贡献”。

然而,没几天,苏联的《文学报》、《真理报》先后发表《国际反动势力的挑战》、《围绕一部文学毒草的反革命叫嚣》,将其代表作《日瓦格医生》定性为“对社会主义的诬蔑”,帕斯捷尔纳克也因此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为此,他不得不妥协,发电报给瑞典文学院,同时也给当时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写信,表示“本人拒绝诺贝尔奖,请不要剥夺本人的苏联国籍”。

萨特:

萨特

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到“欧洲中心论”批评的同时,在西方其实也有人拒绝过此奖——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萨特就是其中一位。瑞典皇家文学院把196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特,授奖理由是:“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同年10月22日,萨特委托出版商代表宣读公开声明:“我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当我创作我的作品时,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奖赏,诺贝尔奖并不能对它增加什么,相反的,它反而把我往下压,它对那些找寻被人承认的业余作家来讲也许是好的。”

折桂不在年高?

多丽丝·莱辛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为65岁,其中最年轻的得主为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主要著作有儿童故事《丛林奇谭》,1907年获奖时仅42岁;最年长的得主是88岁获奖的多丽丝·莱辛,于2007年获奖。

首位获奖女作家是“尼尔斯之母”

塞尔玛·拉格洛夫

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在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首次获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奖的瑞典人。她的名字可能有些人并不熟悉,然而她的代表作在我国却家喻户晓——《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也是1901年文学奖设立至今唯一一部获奖的童话作品。目前,瑞典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就是以尼尔斯的名字命名的。

女性离诺奖有多远?

用数据说话:文学奖迄今为止的111名获奖者中,仅有13位为女性。“重男轻女”要被吐槽?然而相比诺贝尔奖其他奖项的男女比例,文学已经好多了——除去和平奖获奖女性多达15人外,物理学奖2人、化学奖4人、医学奖10人的事实,是不是有点儿哇塞的感觉…

爱丽丝·门罗

最近一位获奖的女作家是2013年获奖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其余13位获奖女作家分别为:

格拉齐亚·黛莱达意大利1926年获奖获奖作品《邪恶之路》。

西格里德·温塞特挪威1928年获奖获奖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

赛珍珠(珀尔·布克)美国1938年获奖获奖作品《大地》

列拉·米斯特拉尔智利1945年获奖获奖作品《柔情》

奈莉·萨克斯瑞典1966年获奖获奖作品《伊莱》等。

内丁·戈迪默南非1991年获奖获奖作品《七月的人民》

托尼·莫里森美国1993年获奖获奖作品长篇小说《苏拉》

辛波丝卡波兰1996年获奖主要作品诗集《结束与开始》等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奥地利2004年获奖获奖作品《钢琴教师》

多丽丝·莱辛英国2007年获奖获奖作品《金色笔记》

赫塔·缪勒罗马尼亚2009年获奖获奖作品《呼吸钟摆》

弗洛伊德曾入围文学奖提名?

弗洛伊德

没错,就是《梦的解析》的那位——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开创者,弗洛伊德曾先后12年被提名诺贝尔医学奖。在1929年,医学奖委员会对弗洛伊德的成就进行了深入评估,认为其研究在当时尚未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与应用价值,不予授奖。

然而,少有人知道,弗洛伊德自幼热爱文学,写的一手优美的散文,并因此而于1930年获得“歌德文学奖”。弗洛伊德四个著名的患者故事《少女杜拉》,《小汉斯》、《鼠人》和《狼人》,不仅仅被视为科学著作,而且也被视为一种文献,语言和文学创作的新的文学类型。

罗曼·罗兰与托马斯·曼,作为1915年、1929年的诺奖得主,曾于1936年向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弗洛伊德,弗氏甚至还进入了最后的竞争者小名单。

唯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

丘吉尔

诺贝尔奖一直都有意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任何事都会有意外,诺奖也是如此。二战中的风云人物——铁血宰相丘吉尔,差不多就算得上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最特殊的得主。

二战结束以后,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落败,走下政坛的他开始规划《二战回忆录》的写作。此时,他已七十有余,而且经济并不宽裕。为了维持生活,他甚至不得不向出版社预支稿费。

最终《二战回忆录》大获成功,195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这样说道:“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个奖项以荣誉。” 这一耐人寻味的颁奖词, 似乎颇有先见地回应了之后人们对“政治入侵文学”的非议。

非虚构类作品的逆袭

根据Ladbrokes,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热门是白俄罗斯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是一名女性,来自前苏东国家……这在近年来追求“多样性”的诺奖委员会看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却值得所有人关注:她的作品都是纪实性作品,换言之,非虚构类作品。

上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获得诺奖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丘吉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此殊荣。20世纪以来,文学界一直对纪实性作品存有偏见,认为“纪实作家是二等公民,是文学界的埃利斯岛(曾长期为移民进入美国的检查站)。我们不愿进入它的世界”,“非虚构类——那是什么玩意,那不过是我们早晨喝的劣质饮料。它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事情并非一直如此,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蒙森的《罗马史》这两部大部头的历史著作都曾分别于1950和19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对形式的追求,纪实类作品也绝不例外。或许,乘着多样性的东风,优秀的纪实类作品会重新回到诺奖的舞台。

优秀作品会因语言翻译问题在评选中吃亏吗?

1901-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统计(根据语言分类)

首先不谈图表内容,先从语言说起。有人或许认为“入围诺奖的作品都须有瑞典语译本”,于是这就为许多语种的作品跨出国门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其实,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一批能讲13种语言的院士评判颁布的,但是遇到不会说的语言,他们还是得去找个翻译。

不可忽略的是,文学终归有不可翻译的部分。虽然蕴含在内容里的观念、情感等可以跨越民族、文化被人接受理解,然而语汇、文法、结构,如果没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便会有晦涩难懂之感。翻译中文化价值的丢失,是文学作品走出国门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再返回上面的图表不难发现,获奖群体中,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作家占了一大半;罗曼语族与日耳曼语族共同构成的西欧语言,在获奖者中占了压倒性优势。这些语族主要包括上述的德、法、英、意、西等,以及丹麦语、冰岛语、挪威语等北欧语言。而这些语言与诺奖颁奖单位使用的瑞典语无疑最为相似,因此,文学奖获奖者主要集中在与瑞典语言、文化更为相近的欧洲绝非偶然。

当然,语言文化只是文学作品的一个因素,西欧语言之外的获奖者也不占少数。然而不得不说语言属于结构性障碍,这就导致辞藻华丽的文字相对难以当选,结构精巧、内容新奇、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有机会,比如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高行健《灵山》以及莫言的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最高成就奖吗?

或许应该加个定语——欧洲人眼中的。

哪些奖项和诺贝尔文学奖沾亲带故?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国际著名的文学奖之一,由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及其所属期刊《今日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设立,每2年颁发给一位作家,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马尔克斯、米沃什,包括中国作家多多,都曾经获得此奖。

卡夫卡奖:卡夫卡奖被视为捷克所颁发具全球重要性的的文学奖项,同时也是今日最富盛名的文学荣誉之一。卡夫卡奖曾经数次与后来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重叠,这包括有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以及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2006年时,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成为亚洲首位获奖的作家。2014年5月27日,2014年度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公布获奖人选,中国荒诞现实主义作家阎连科获奖。

耶路撒冷文学奖:以色列所设立的国际文学奖项,表扬为人类自由而战的作家。首次颁发在1963年,每两年颁发一次。许多得主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著名得主:略萨(1995),桑塔格(2001),村上春树(2009)。

龚古尔文学奖: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每年11月颁奖。著名得主有:马塞尔·普鲁斯特(1919),玛格丽特·杜拉斯(1984)。2014年的诺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凭《暗店街》于1978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布克奖:当代英语小说界的重要的奖项,最初只有英国、爱尔兰,以及英联邦国家的英文原创作家有资格入围参评,2014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语写作的作家都可以参评布克奖。布克奖与诺贝尔奖一样,每年颁发一次,只颁予仍在世的人。通常获布克奖的作家皆会得到国际的推崇与肯定,也有一些作家同时获得诺贝尔奖。著名得主:奈保尔(1970),威廉·戈尔丁(1980年获奖,同获过诺贝尔文学奖);扬·马特尔(2002,代表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为什么没有更多的美国人赢得诺贝尔奖?

自从1993年托尼·莫里森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美国作家荣获诺贝尔奖。今年菲利普·罗斯和乔伊斯·卡罗尔·欧茨都是各大赌坊诺奖盘口的常客,而且也不乏呼声,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被人看好。这其中原因何在呢?1930年诺奖得主辛克莱尔·刘易斯的获奖感言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这是诺奖1901年创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美国作家。

他认为,自从惠特曼与马克·吐温以来,美国文学就已经停滞了。电影和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严肃对待。大部分吸引到人们关注的作家要么以赚取眼泪为能事,要么以歌颂美国为业。而刘易斯这样的文化评论家则直言不讳地说,美国“还不是一个足以产生满足人类最深切需求产物的国家,美国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雕塑家或画家必须孤独地工作,生活在深深的疑惑中,无法真诚地表达自己。”

当然,他也相信美国的文学已经走向成熟,甚至点出了一系列未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作家,其中他“预测”成功的就有尤金·奥尼尔、威廉、福克纳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刘易斯之后,又有10名美国作家荣获了诺贝尔奖,对于欧洲知识分子眼中“新生、野蛮、粗糙”的美国文化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刘易斯当年的悲观评论虽然意在衬托美国的进步,但是今天这似乎却成了某种“反对美国文化霸权的象征”。比如说2008年瑞典科学院秘书贺拉斯·恩格达尔说“美国太封闭了,太不合群。他们翻译的作品不多,而且也不参与文学的大讨论。这种态度大大限制了他们。”这种论调在欧洲知识界并不少见。这种偏见或许并不公正。就翻译而言,美国有6000万人熟练掌握至少一门英语以外的语言,那么翻译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但偏见就是偏见,可能错误却会真实地影响人们的选择和评价。

菲利普·罗斯

菲利普·罗斯是呼声最高的美国作家,但在诺奖评论中,人们最常给他的评价就是“非常流行,但也有很多人讨厌他”——同样得到这个待遇的还有村上春树。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作品或许会有种种不足,但若是因为对后来居上者的不满,或者为了不引起这些人的强烈反弹而将罗斯和村上略过,那大概恰恰是无比令人——尤其是刘易斯——惆怅的吧。

[责任编辑:冯婧]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