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老北京过中秋习俗:女眷祭月拜月,自制月饼

2012年09月25日 09:41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陈效师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八月十五中秋节,水果月饼摆满碟。”这句名谚道出了老北京隆重、喜庆的过节情景。

八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人把月圆视为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团圆节”。每年“七月十五”刚过,来自京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水果开始陆续上市,市肆的果摊栉比摆设,铺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鲜果散发出阵阵清香。八月初一,油盐店的菜床子上添卖丰硕鲜艳的鸡冠子花和缀满豆荚的毛豆枝子。干货店里,增添了价钱不菲的早花西瓜。兔儿爷摊琳琅满目,糕点铺的月饼开始出炉。整个京城一派节日景象。

中秋节与月息息相关,人们对月的崇拜由来已久。秋分祭月始于周代,中秋赏月始于魏晋盛于唐,宋代正式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家喻户晓。直到上世纪40年代末,老北京还有祭月、拜月的习俗。另外,自古以来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在南京还把中秋节称为“女儿节”。少女拜月,还有另一层含义,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每逢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升起之时,每家每户的女眷会在庭院的东南设一香案,供上“月光马儿”,案上至少有三盘月饼、三盘水果,案前放上毛豆枝子、鸡冠子花、切成莲花瓣形的莲瓣西瓜和九节藕。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分吃团圆月饼,其乐融融。这就是祭月的古俗。

月光马儿(又称月亮马儿)是月神的神像,在长者七八尺或短者二三尺的纸屏上,用金碧辉煌的藻彩画出菩萨般的太阴星君,下面还有月宫桂树和捣药的长耳定光仙——玉兔,玉兔的形象是人立执杵。这是由明清以前道教色彩为主的嫦娥和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存的世俗形象。

兔儿爷起源于明末,起始是仿照“月光马儿”上玉兔的形象。到了清代,祭月并不一定放兔儿爷,以至后来成为一种玩具。于是兔儿爷任由民间艺术家的想象,发展为戏剧化、风俗化、人物化的艺术品。兔儿爷大的三尺,小的三四寸,一般戏装,其坐骑花样繁多,或狮或虎,或象或鹿,或凤或鹤,或牛或马,或孔雀或麒麟等。过去的兔儿爷是一年一弃,所以有句歇后语:“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

中秋节吃月饼由来已久,据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北宋苏东坡有诗为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过去老北京吃的月饼主要有三种:自来红、自来白、提浆月饼(即团圆饼),后来才有“翻毛”、“癞皮”和广东月饼。过节时,老北京还喜欢自制月饼。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很可惜,这种习俗已不复存在。老北京的月饼以前门外“致美斋”所制为第一,尤其是它还现做现卖热月饼。

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不也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一种标志吗。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中秋习俗 老北京 拜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