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揭秘世界最富艺术家赫斯特:16岁对被割下的头颅傻笑

2012年03月24日 10:4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唐昀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一次盛大告别”

的确,艺术世界很多对赫斯特极尽诋毁之能事的批评家都感到不解:一个来自蓝领阶层、满口大话的无赖怎么就成了当今世界最伟大、最富有的艺术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长、很复杂,与过去25年来世界和英国文化发生的激烈变革紧密相联:艺术越来越成为商品,成功艺术家越来越成为品牌,这一潮流势不可挡;后撒切尔时代“英国年轻艺术家”的崛起,不仅制造了惊世骇俗的艺术,也创造了巨额财富;英国和美国出现了一批超级艺术经纪人,新型画廊文化诞生,轰动性展览主宰市场。

在这个极度商品化的艺术世界里,赫斯特是超级明星,是“英国年轻艺术家”一代中最出名、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被奉为当代艺术世界的“圣者”。

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我脑海中永恒的美丽》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得1.11亿美元。这是赫斯特人生中一个关键时刻,他称之为“一次盛大的告别”。从此他不再创作宏大作品,称“概念主义”已经彻底结束。

从此,赫斯特不再活跃于创作一线,开始专注于传统绘画,不再是几十人团队作业,开始一个人独立创作。2009年,他在伦敦举办画展《爱没丢失》,却遭遇集体恶评。已故艺术批评家汤姆·卢博克称,那些作品出自“一个没有多少前途的一年级艺术生之手”。

赫斯特并不气馁,仍坚持绘画。他说:“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竭力避免绘画,试图与之保持距离。但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喜欢绘画。”

赫斯特代表作《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创意就是一切”

艺术、野心、金钱,是赫斯特的生命三元素,这与他身处的时代潮流不谋而合。正如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安·加拉格尔在赫斯特回顾展引言中所说:“他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不同,他参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意识……他的作品直截了当,野心勃勃,既冷漠又感人,敬畏与愤怒并存。”

小时候,赫斯特最想做一名朋克,但“我那时太年轻,不够愤世嫉俗”。十二三岁时,他把朋克装束藏在包里,一出家门就换上。“我想,这种态度影响了我的作品。我总是偷偷摸摸在我的艺术世界里藏一些东西,然后突然暴露它们的真面目。我是一个渗透者。”

他的“朋克阶段”始于12岁父亲离家出走,之后又经历“偷盗阶段”,两次被捕,令母亲伤透脑筋。后来,他被雅各布·克雷默学院录取,学习艺术课程。

他经常去利兹大学解剖博物馆练习绘画,首件引起轰动的作品《和死人头在一起》的灵感据说就在那里获得。那是一张挂在铁架子上的照片,16岁的他亲自上阵,在一颗被割下的中年人头颅旁傻笑。

1986年进入金史密斯学院之前,赫斯特受艺术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影响,意识到在当代艺术世界,创意就是一切。

“我刚到伦敦时是一个年轻画家,愤怒地看着概念作品充斥周围,认为它们都是垃圾。”赫斯特笑着说,“但我慢慢受它们诱惑,心想:好吧,我得跟我生存的世界打交道——广告、电视、媒体,我要与现时现地交流。我意识到,不能用昨天的工具和今天的世界沟通。”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艺术家 1986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