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苏州草根痴迷“文人扇” 十年磨一剑成制扇大师

2012年03月02日 13: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周建越,黄梅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胡国富说:一把好的扇子离不开精致的扇骨。见月摄

胡国富说:一把好的扇子离不开精致的扇骨。见月摄

“一把好的扇子离不开精致的扇骨……”今年五十出头的胡国富一边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自己的“杰作”,一边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扇子“情缘”。这个在家做了数十年扇子骨的苏州草根人物,以他自己的“专攻”,传承着明清以来的苏式“文人扇”,被中国扇子文化艺术学会授予“首届中国制扇技艺大师”称号。

苏州传统工艺中,苏扇是一个亮点。自明清以来,苏州桃花坞一带制作的折扇,一直为文人雅士所钟爱。苏扇不同于杭扇、川扇及其他工艺扇,其用料多以竹扇骨为主,俗称‘水磨骨’,造型小巧玲珑、清秀典雅且打磨精细,手感十分舒服。扇面则用上等宣纸三套四矾,俗称‘老矾’,宜书宜画。所以,苏式“文人扇”,也被文人称为“袖中雅物”。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1979年高中毕业的胡国富顶替母亲进了扇厂,从此与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胡国富拜著名画家杨云清为师,专攻中国传统山水画,专业从事扇面绘画,系统摹画吴门画派。

胡国富说:“一张好的扇面,离不开一把精良雅致的扇骨匹配与承载。”为了达到“流动书画”的效果,胡国富用竹骨代替了市场上制作粗燥的红木扇骨。在胡国富看来,竹骨虽不及紫檀红木名贵,但其材作、韧性、强度更适合制扇。一把上乘的竹骨扇,得像玉一样光滑温和、美不可言。

1996年,由于对“文人扇”的痴迷,胡国富离开了扇厂,回家白手起家创办“古月制扇工作室”。

从画扇面到做扇骨,虽然都是从事扇子行业,但完全是两码事。为了寻找好的范本,胡国富翻阅大量资料,走进博物馆、文物商店,各地古玩市场,寻找明清以来的苏式雅扇,进行系统研究。他先用普通竹板进行晒黄、拉料,根据资料进行造型,然后进行打磨、火工,最后烫钉。

“苏扇的造型很多,但共同点是:线条必须挺拔流畅,弧度必须自然舒适。扇头常以马牙、燕尾、拱方、圆头为主要法式,但不管采取什么法式,一把地道的苏式扇骨,必须从扇背到扇头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要达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胡国富告诉记者,在各种造型中,燕尾与圆头难度最大,一般制扇艺人很难把握。完美的苏扇两头稍窄,中段微鼓、饱满,呈流线状。扇骨打磨后则平滑如镜,置于手中则能开合自如。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10多年努力,胡国富的制扇水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他的12款苏扇走进了拍卖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走出苏州到北京,从琉璃厂到荣宝斋,胡国富带着自己制作的扇骨,让同行、藏家、书画名家提意见,然后逐步改进。到2007年,胡国富在北京已小有名气。在2008年新版红楼梦拍摄时,胡国富被摄制组邀请担任了道具扇的指导与监制,并为钓鱼台国宾馆礼品司制作了40把苏式“文人扇”作为国礼赠送。

2010年,胡国富被推荐加入“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同年10月,胡国富在中国第一街———前门大街举办个人扇展。在开幕式上,各路藏家、学者、书画家应邀而至。专家认为,胡国富的苏扇充分继承了明清“文人扇”的特点,即精、雅、简、美,其工艺水平相当高,被授予“扇艺高级工艺师”称号。

2011年,胡国富再次应邀参加由“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在北京红桥市场举办的“北京首届红桥扇子文化艺术节”。胡国富拿出8把苏扇参展。经过专家组多轮严格评选和审定,被评为“首届中国制扇技艺大师”荣誉称号。

胡国富在喜悦之余,也表露出一丝忧郁。“苏扇,作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后继乏人,由于苏扇制作几十道工艺全部由手工完成,想学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我自己一年只能做六七十把扇骨,量太少。继承苏扇与继承苏绣和玉雕相比,路更窄、道更远、责任更大,真可谓任重而道远。”胡国富说。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胡国富 苏州 制扇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