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二月二又叫“春龙节”:吃春饼不做针线

2012年02月20日 15:5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王越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龙文化和中国民俗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步入龙年,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有关中国龙的“民俗文化”,与龙相关的物件也受到热捧。今年的大版龙票,一整版20枚,整版面值不过24元,但发售首日,其价格就超过160元,市场最高价甚至达400元。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物,龙的形象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1982年,阜新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在查海村西的水泉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龙形堆塑”。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全长19.7米,宽1至2米,龙头向南,尾在北,昂头弓背,跃跃欲试。这条石龙,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此外,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7000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纹等。自汉代以后,从宫廷到民间,服装、首饰、用具、屋宇和其他建筑物,饰有龙的图案的就更为普遍,直到近代仍历久不衰。

老北京过年,从腊月开始直到过了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新年庆典活动才算正式结束。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上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据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春耕就该开始了。因此,二月二又叫“春龙节”。中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不但京城如此,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华人也都保留着这个“讲儿”。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二月春回大地,正是农事之始,人们祈望丰收,也祈望龙出而使百虫蜇伏,人类免于病疫。龙抬头这天各地还有“引龙熏虫”的活动,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熏虫”。老北京人还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将过年时祭祀用剩下的蜡烛,点着后,照射房案及墙壁以驱逐蝎子、蜈蚣等毒虫。这天还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春饼叫“龙皮”,水饺叫“龙耳”,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肉卷馍叫“懒龙”;甚至做春饼时,还要在饼上做出龙鳞来,叫“龙鳞饼”。妇女们在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怕伤了龙眼睛。

我国的民俗活动中,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节庆。元宵节要舞龙灯,要扎草龙。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关于龙灯的记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蜿如双龙之状。”清《竹叶亭杂记》记载:“今圆明园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烟火,转龙灯。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横一竿,状如丁字。横竿两头,系两红灯,按队盘旋,参差高下,如龙之宛转。少倾则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龙灯已成为春节、中秋以至各种庙会中最重要的一项标志性活动。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赛龙舟是我国南方水乡必然进行的一项庆祝活动。唐代大规模的龙舟赛,要有几十条龙舟参加。唐张健封在《竟渡歌》中,描画了竞赛场面的精彩激烈:“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鸾,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掉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今天的龙舟竞渡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一项表征。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与龙有关的民俗更是举不胜举。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备祭品祭祀龙王。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龙船节,在清水江赛龙舟。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为晒龙袍节,这天家家都要将新衣物放在太阳下曝晒。我国各民族与龙有关的节日及风俗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时的龙能施水布雨、能祈福人间这一概念之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

民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也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可以说,健康的民俗多与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有关,凸显着民族特征、地域特色、时空特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遵循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景的追求和期盼。龙文化和中国民俗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王越: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龙票 二月二 春饼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