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对多宝格兴趣浓厚,一些珍玩匣的设计、摆放过程,他几乎全程参与。他曾要求造办处每隔五天就要将还没有完成、正在装配的多宝格拿给他看。
乾隆帝亲自设计多宝格
清代宫廷多宝格中,还有一个特色很值得注意,即物品取放前后的观赏乐趣。一般来说,一件物品从所盛匣盒中取出以后,匣盒底部都是空白的。但多宝格则在这里也设置了“机关”。
例如,打开清乾隆《紫檀云龙纹多宝格方盒》,最上层是一个装有玉器的托盘。玉器被拿出以后,人们会惊喜地发现,盛放它们的凹槽内,不但有南书房大臣于敏中的字,还有宫廷画家杨大章的画。这些字画的颜色仍然很鲜艳,并没有在时间流逝中褪去色彩。但是,“如果你不把东西拿起来,你不会发现底下还藏有书画,甚至你没有办法找到另外一件文物。”张丽端说。
《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显示,乾隆皇帝对多宝格的兴趣十分浓厚,一些珍玩匣的设计、摆放的过程,他几乎全程参与。档案记载,乾隆九年皇帝曾要求造办处每隔五天就要将还没有完成、正在装配的多宝格拿给他看。有一次,一批多宝格因装玉器的抽屉正在糊里子,匣作希望宽限几天再呈,结果这个请求竟被迫不及待的皇帝拒绝了。可见乾隆皇帝对多宝格的兴致之高。
也许,正是结构的多元组合,实用性与观赏性兼顾的空间使用方式,形成了多宝格最独特的魅力。
探秘:盒子与宝物孰先孰后?
清宫廷中的这些多宝格设计之巧妙,空间布置之精绝,常会让人忍不住产生一种好奇:究竟是先有物件再造的盒子,还是先有盒子再找的物件?它们怎么就能搭配得这么天衣无缝?
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副研究员张丽端认为,答案是“兼而有之”。一般的程序是,先汇集、挑选出一组珍玩,分别设计座架、盒匣、托盘等,然后调配空间,让格子或抽屉与物件的大小相当。
经过这样的“第一轮”组合搭配后,难免会出现一些边边角角的小空间。这时,解决的办法或者是从库房中挑换物件,或者是按空间新做。有些非常可爱的迷你尺寸的书卷、册页、砚台等,大多都是为配合这样的情况而特别制作的。(徐小青)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作者:徐小青 编辑:王勇
|
![](http://dolphin.deliver.ifeng.com/c?z=ifeng&la=0&si=2&ci=23&cg=22&c=29&or=232&l=789&bg=789&b=787&u=http://y0.ifengimg.com/34c4a1d78882290c/2012/0528/1x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