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小说为什么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呢?
2010年02月21日 10:40 西安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包光潜

用“空前绝后”一词形容林纾的翻译成就,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古代或近代有许多落第者在乡野里却做出了“大文章”,像蒲松龄、曹雪芹等,林纾也应该算一个。林纾的科举道路并不平坦。31岁才考中举人,后来屡试屡败。考不上进士,只好做穷教书匠糊口,趁着闲暇光阴做点古文研究。这为他后来从事文言翻译打下了雄厚的古文功底。1897年,45岁的林纾在福州老家,遇上了从法国归来的王寿昌和魏瀚。这二位仁兄一致认为林纾不仅古文功底好,而且文笔非常不错。为了消却林纾的丧偶之痛,二人便怂恿林纾与他们合伙翻译法国小说。当时,三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先河之举,而且会对中国当时文坛和知识界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和作用。因为从鲁迅、郭沫若到钱钟书等,他们都或多或少地阅读过“林译本”,特别是鲁迅,对早期的“林译本”每本必读,看过之后还要请人送到书店让人装订成精装本;钱钟书也说“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

林译小说为什么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呢?应该说是应了时代潮流,满足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阅读和精神需求。当时正值清末,中国已经沦落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许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追求科学、民主,对中国这架“老水车”进行社会改良。但国门紧锁,知道西方文明的人很少。恰在此时,林译小说赶上了潮头。尽管林译小说并非是宣传革命的文学,仅是新风气、新事物而已。特别是根据《茶花女》翻译的文言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面世,便洛阳纸贵,一版再版。当然,除了当时的客观因素外,还与林纾的爱国热情和雄厚的文学修养有关。

现在,一谈到林译小说,溢美之辞不绝于耳,而这种赞颂多是有感于特殊的“林纾现象”。但是,这其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学界虽已涉及,但是仍应进一步探讨。

首先,如果没有王寿昌的精彩口述,就没有独特的林译小说。王寿昌的艺术修养很好,不在林纾之下。他不仅爱好文学,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还擅长赋诗作画兼书法。

另外,如果不是因为林氏丧偶,我想王寿昌也不会给林纾讲那么多的西方小说故事。

再者,林译本存在着不能回避的致命缺陷。缺陷之一,题材过滥。二百多种林译小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题材属于选题不当,这实际上浪费了林纾的才智;缺陷二,由于林纾追求翻译速度,或者是因为别人口述不清,他擅自改编,甚至杜撰,造成了译本小说失去了原来固有的文学韵味。当然,有的地方也是因为他不懂外文而导致的错解。特别是后期,林纾似乎不象过去那样慎重,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他不再及时向人请教。这也是导致林译小说的硬伤之因。

不管怎么说,“林纾现象”是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值得研究。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包光潜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