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对赵无极亲切 常问“矮个中国人”来了吗
赵无极在自家精致的小院内,仰望着一株粗壮的红枫说:“几年前我从加拿大带回的这株小树苗,如今已经蹿过我家四层楼的楼顶了。” 记者余熙 摄
乡间小鹿 赵无极1948年作
记者余熙 发自北京
昨晚,正在北京紧张采访的我,突接同事电话,称93岁的法籍华裔艺术大师赵无极先生,于4月9日在瑞士溘然长逝。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不禁忆起11年前我在赵无极先生巴黎家中做客的情景。
艺术大师纯洁如儿童
那天巴黎天气晴朗,赵老心情愉悦,交谈时常畅怀大笑。老人站在自己几幅尚未完成的抽象风格油画作品前,指导我对抽象艺术的细微之妙如何精准把握。我与赵老相处3个多小时,幕幕场景恍若昨日。
回国后,我以赵无极为主题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相继收录于《约会巴黎》等多部中法文版著作,还写了多篇新闻作品,发表于《长江日报》等国内媒体和美国、法国的报刊。这些年来,我获悉赵无极染疾不起,甚至沦为了“植物人”,数度委托熟识的法国画家向他的夫人弗朗索瓦女士转达慰问之情。如今,噩耗还是传来了!
赵无极是我所结识的外国艺术家中,性格最为单纯质朴的。与赵无极打交道时,人们会明显地意识到,这位蜚声全球的艺术大师,竟然纯洁得如同无邪儿童。赵无极那眼眸深处流露出的神采,弥漫着一种圣洁而纯粹的光芒。我一直迷惑不解,法兰西大地66年的羁旅生涯,何以成就大师如此沉醉奇妙的笑颜?如果说世间真有“天使”,赵无极一定就是其中一个。
对镜头自述人生经历
2002年9月4日,我准时来到巴黎市中心荣古瓦街的赵宅,但见鹤发童颜、慈眉善目、微微前倾着身躯的赵老正等候家门前。他笑呵呵地将我迎进大门:“上个月我摔伤了手,每天要去打针,今天怕耽误了你的访问,特地提前从医院赶回了!呵呵呵……”我瞥见老人右手背上贴着纱布,心头为之一颤。
赵无极把我请进约100平方米、布置得洁净整齐的画室。四壁没有窗户,只有一面硕大的长方形采光天窗,从屋顶投下均匀的柔光。天窗下,是先生尚在创作的几幅蓝色基调的大幅抽象油画。我俩相对而坐,侍者爱娃女士送上咖啡。征得赵老同意,我打开了数码摄像机,开始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交谈。
“我是14岁考入杭州美专学西画的,老师是吴大羽和潘天寿。记得潘先生当时总是要我临摹古画,我不太同意,考试时在试卷上涂了一个大大的墨团,题上‘赵无极画石’,老师气得要开除我,是校长林风眠把我保了下来。在国内,我对传统的中国画观念不太能接受,感到中国画给人看的多半是死的东西。”
“毕业后我留在杭州艺专任教6年,林风眠要我改风格,我不太同意。我习惯于慢慢地变。这时,我在心目中选了艺术之都法国。”
“1948年4月1日,我从上海乘安德烈·勒庞号邮轮,航行了36天后抵达法国。我的当银行家的爸爸给了我3万美金作为留学经费。我在巴黎的蒙帕拉斯租了间住房,与后来声震全球的雕塑艺术家贾科梅蒂相邻了17年。”
镜头前的赵无极,语速不疾不徐,侃侃而谈:“初到法国,我每天学法语,还要和各国画家一起交流艺术感受,然后就是画画。当时来法国的中国人很少。我比较孤独,就不断地结交朋友,不仅与法国的画家有频繁来往,还认识了不少美国来的画家,当然这与我刚来时只会说英语有关。”
赵无极的汉语稍带点上海口音。
“离开中国之前,我通过明信片和美国杂志对毕加索早有所闻。我在杭州美院时,曾经崇敬地临摹过这位立体主义大师的作品。我还写过一篇关于毕加索的论文,有五六十页。‘文革’中,红卫兵到我父母家抄砸了一切,他们毁了我过去的画作,这篇论文也在劫难逃。没想到我住在法国南部时,自己的画室居然一度比邻于毕加索的画室。
“当时已年届八旬的毕加索,一心沉醉于画画之中,连孩子都不要见,但对我非常亲切。每次我们在画廊见面时,他都要热情招呼:‘矮个中国人!(Petit Chinois)’我如果不在,他也会问:‘那个矮个中国人’来了吗?”
“还有画家米罗、马蒂斯,对我也好得不得了!几位大师对我都很有影响力。例如毕加索的结构、马蒂斯的颜色、米罗的开放观念,都启发了我对空间自由处置和掌握的能力。”
赠送毕加索题字
呷了一口咖啡,赵无极像想到什么似的,倏然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他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一本白色封面的画册。
“你看,扉页上有毕加索为我题的字呢!” 我接过画册,毕加索那黑色亲笔签名赫然在目。特别是毕加索临摹中文写就的“赵无极”三个字,间架稳健,笔画流畅,令人惊叹。
“旁边的印章,还是吴昌硕为我刻的!”又是惊人之语。话音未落,就见赵无极将这本珍贵的画集在茶几上摊开,抽出钢笔,俯身在扉页右上角写上:“余熙兄指教 赵无极 2002年9月4日于巴黎。”
写毕,他托起画集,郑重地赠送给我……
如今,拥有赵无极和毕加索珍贵题字的画集,凝结着这两位世界级艺术家的深厚友情,成为我家藏书中的精品。
赵无极被誉为海外华人“艺术三宝”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京,14岁起从事绘画事业,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师从吴大羽、潘天寿。赵无极性格叛逆,不愿接受传统中国画观念,认为中国绘画“从16世纪起就已经失去了创造力,在重复和临摹间停滞不前”。在校长林风眠的支持下,赵无极于1948年赴法留学并从此在法国定居。
赵无极将西方的抽象绘画方法和中国画写意画法相融合,独创了“抒情抽象派”的绘画风格,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