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曾被指太差 开研讨会全面否定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去世。这个写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陕西作家或许想不到,20多年后的今天,他和他的作品依旧影响力巨大:根据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公布的数据,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读者接受程度中,《平凡的世界》占到被调查者的38.6%,位列第一;在“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红楼梦》,名列“2012年读者最想读的书”第二名;在豆瓣网上,累计超过7万人次对路遥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些读者有50后、60后、70后,更有80后、90后,甚至00后……
路遥不是一个新潮作家,不走市场化路子,一直恪守现实主义传统,也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屈指算来,《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么几部。可就是这样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影响着一代代奋斗中的青年人,并产生着持久不衰的“路遥热”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记者专访路遥生前好友、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路遥全集》的特约编辑厚夫,与他一起探寻路遥的文学精神和时代意义。
苦难让他过早懂事
在厚夫看来,人生中的几个节点深刻地影响了路遥的人生与创作。
1957年,不满8岁的路遥被过继给伯父为子,促使他形成敏感而克己的独特心理。父亲领着他走了两天到了延川的伯父家后,谎称要到县城办点事,晚上接他回家去。路遥说:“我特别伤心,觉得父母把我出卖了……但我咬着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到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法供我上学。尽管泪水刷刷地流下来,但我咬着牙,没跟父亲走……”厚夫说,从这点出发,就不难理解日后他为何能放弃各种诱惑,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了。“这就是当时他的真实心理与选择,苦难让他过早地懂事,并拥有超乎寻常的强大控制力。”
小学老师给他取了正式的名字——王卫国。可小学毕业后,伯父不想让他上初中。他说:“你哪怕不让我上,但是我必须参加全县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我要证明我是经过认真学习的。”结果,在全县1000多名学生里考了第二名。但是他的伯父不让他上学,给他砍柴的锄头和绳子,他默默流泪,把锄头和绳子都扔了。在大队书记的帮助下,他才进入延川中学上学。他的同学大部分是城里的干部和职工子弟,“路遥当时连饭都吃不饱,一个正在拔尖成长的男生,经常饿得发晕,他要跟当时的城里孩子平起平坐,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读,用知识来战胜、超越他们。”厚夫说。
阴错阳差走上文学之路
中学毕业后,路遥考取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断了他上学的路。他开始喜欢上文学,并且发狂地创作诗歌,随后,他第一次以路遥这个笔名发表的诗歌——《车过南京桥》。
1973年路遥已经很出名了。当时《人民日报》有一个调查文章,谈到延川县城关公社返乡知识青年王路遥两年内创作五六十首诗歌,并作为一个农村的青年典型推出来,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进入延安大学学习。这一时期为路遥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厚夫回忆道:“路遥曾亲口告诉我,大学期间,他把1949年到1966年左右的文学期刊全部翻过一遍。”另一个契机则是他被借调到陕西文艺杂志社,接触到了当时陕西著名作家柳青、杜鹏城,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与指导。
厚夫认为:“路遥的身份是农民子弟,他的生存之根在农村,生存之径在城市。正因如此,他深刻理解农村孩子奋斗的艰难。在当时许多人还沉浸在写伤痕文学,写反思文学,他已经把笔墨和视野投注在当下农村的现实问题。路遥是中国当代以来第一个关注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对立的一个作家。在新时期相对拥挤的文学环境里,城乡交叉地带成为他独特生命体验与文学表达趣味之所在。”
路遥是从中国底层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草根”奋斗者,他虽身在“城籍”,但他却是“农裔”。在帮助三弟王天乐由农村招工到铜川煤矿的过程中,更是绞尽脑汁。他从自己和兄弟们的现实处境中由己度人,深入思考中国广大农村有志有为青年人在城乡二元对立社会中的出路问题,这段经历也催熟了先后创作三年、三易其稿的中篇小说《人生》,甚至为日后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找到了现实灵感。
大部分人读了路遥的作品,都觉得他身上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但在生活中,路遥却有着非常浪漫的一面。他喜欢喝咖啡;喜欢唱忧郁的俄罗斯歌曲,而且唱得很好,他最喜欢的歌是俄罗斯歌曲《草原》;他喜欢有朦胧浪漫感的雨雪天气……
《平凡的世界》写到孙少平和田小霞的恋爱,很多人不可思议,一般都是白马王子和灰姑娘,书里怎么成了穷小子和公主之间的恋爱?但是路遥把众多社会底层的渴望变成了现实。而他自己的恋爱经历却是波折的。他的初恋的女朋友是一位北京女知青,在经受一次极速的“青春过山车”的大喜大悲后,他短暂的初恋也宣告结束——年轻的路遥把招工指标让给这位姑娘,姑娘远走高飞后用“绝交信”断绝了路遥的全部脆弱的希望,甚至差点把他推到“死亡”的边缘。1991年,路遥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轻描淡写地回叙了当时的情形,说:“后来的一次‘死亡’其实不过是恋爱期的一次游戏罢了。”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爱好文学的北京女知青,他们经过七八年的相恋,最后走进婚姻殿堂。
《平凡的世界》曾被看成失败之作
1982年,小说《人生》问世后,轰动一时,这一年也被文学界称为“路遥年”。“我当时深刻地感受到那种文学轰动的效应,人人都在谈路遥,人人都在说高加林。甚至许多人把路遥当做精神导师,给他写信询问自己的人生道路。”厚夫回忆道。《人生》是路遥找准创作发力点后对自身的一次成功超越。这篇小说在透视社会的深刻和描摹现实的真切上,超越了路遥以前所有的作品;它在表现生活的深度上和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上,也超越了同时期作家的思考。《人生》发表后,路遥又接连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等中篇小说,继续在“城乡交叉地带”思考当代青年的命运,抒写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
随后,路遥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6年的写作,3部、6卷、100万字,反映中国1975年~1985年城乡社会10年的变化,这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
厚夫说:“事实上,路遥当年写作《平凡的世界》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没有得到当时文学界的认可。文学评论界指责路遥的创作方法过于陈旧。当时,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已经铺天盖地、滚滚而来。各种外来的文学思潮和表现方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作家们唯恐自己不新锐。在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的风潮转向中,许多作家开始向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寻根文学等方向突围。”路遥拥有同时代许多作家所不具备的冷静、深刻、清醒与理性,注定他当时的创作是卓然而立的。这种逆风而动的行为,显然要受到极大的考验。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文学界和批评界的评价不是很高。1986年在北京开研讨会的时候,评价几乎是全面否定,只有两个老评论家持肯定态度。甚至有人说,不相信写出《人生》的路遥会创作《平凡的世界》这么差的作品。
读者让路遥作品成为经典
然而读者是不会埋没好作品的。1988年,《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每天中午,许多年轻人都守在收音机旁,收听《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先后播过三次,是读者把《平凡的世界》推向了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而不是评论家,读者也让评论家改变了他们的策略,至少注意到了读者的反应。 厚夫理解:“《平凡的世界》比起《人生》而言,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成一种前进的精神动力。中国当代作家里面写苦难的人不乏其人,但是路遥显然是能把苦难转化为精神动力的高手。作品在展示普通小人物境遇的同时,更在展示他们克服困难的美好心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平凡的世界》鼓励人向上和向善,充满正能量,这种小人物的奋斗具有灯塔效应。虽然有挫折,但是自强不息;出身卑微,但是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就构成中国社会的精神食粮,这也是至今许多人仍喜欢《平凡的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厚夫认为路遥作品能够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是因为其中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平凡的世界》而言,它不仅展示小人物不甘于屈从命运的不懈奋斗,更在于传达一种温暖的情怀。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处处展现温暖的亲情与友情。作品中的爱情也写得很美,完全超越了世俗与肉欲,被赋予无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间。”
奋斗者喜欢路遥,成功人士也喜欢路遥。潘石屹曾专门到路遥墓上祭扫路遥,他在路遥文学馆留言:“走出黄土地,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读您的书。您的书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据说,莫言在《人生》出版以后,也曾给路遥写过3000多字的长信,专门谈他对《人生》中高加林的理解。陕西省作家协会的一位评论家曾见过这封信。1987年,莫言还去拜访过路遥。而如今,各类路遥作品已经累计销售数百万册,阅读人群跨越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时代的经典。记者 苏墨
相关新闻: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