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大画传奇高小华以苦为乐 4年画7楼高“淮海战役”

2012年10月28日 09:45
来源:华西都市报

大画·经历

从“红岩”走入全景画殿堂

每一个到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观众,都会被巨幅大画《重庆大轰炸》所震撼。300多平方米的半景画在声光电的配合下,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三、五·四大轰炸、大隧道惨案、24万人大逃亡、反抗救护和重建家园等场景,让人如同身临其境,创作于2003——2005年的这幅半景画同样出自高小华的手笔。《重庆大轰炸》是国家级综合博物馆中,首次出现的半景画。

在高小华工作室里,按比例缩小的《重庆大轰炸》喷绘图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由于时间长久,整个画面的颜色已经脱落而斑驳,但高小华仍然舍不得将其换掉。

高小华说:“《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不是一幅单纯的美术作品,它是一项系统的艺术景观工程。也就是说,除了绘画还包括有地面塑型、装置艺术、声光电演示等与展馆建筑融为一体。半景画有4层楼高,画布重达1吨,前后用了2年的时间才完成。”高小华说:“当时的创作条件异常艰苦,在一个正在施工的大工地上,经常伴随我们作画的是工人电焊的粉尘、钢铁撞击的噪音,最难以忍受的是喷刷油漆所产生的毒气,为此我们不得不戴着防毒面具去作画。另外,在半景画的艺术创作与构思构图方面更是有别于一般的绘画,难点就在于它既要表现长达5年半重庆大轰炸的历史故事,又要同时展现山城重庆的地理地貌,因此选择适合半景画构思的角度及构图至关重要。我们前后画了20多幅草图稿,可以说将整个重庆渝中半岛的360度都画了个遍。”

据高小华介绍,“重庆大轰炸”已经过去70年,山城地貌早已改变很多,为了准确还原历史的真相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当时日本人的飞机通常是白天从湖北的基地起飞,到达重庆已经是中午或下午,所以阳光是从西南面射向渝中半岛。同时还有风向,爆炸产生的烟雾在画面上究竟是飘向左边或右边也是有根据的。众所周知:重庆冬天大雾,俗称‘雾都’,日本人无法实施轰炸,所以轰炸一般都是在春末或夏天,这个时候的风向必定是朝向东南方。总之,构图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高小华说,《重庆大轰炸》的成功完成,与他创作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时呕心沥血的经历密不可分。那同样是一项巨大的艺术景观工程。在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里,共有大小油画35幅,总长132.5米,面积达371平方米;还有数座人物雕塑、装置和场景,涉及的历史人物有上百个。自2001年始,再到2004年正式完工对外开放。其中由他亲笔创作的,《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唤起民众》、《红岩之春》等一系列经典巨幅油画,现已成为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中的“镇馆之宝”。

《红岩村启示录》为高小华开启了以重大的史诗性题材为对象进行创作的大门。回忆“红岩”创作,高小华说:“我真是太累了,有阵子我被累得爬不起来的时候,心想:干嘛这么辛苦?都40多岁的人了,何必这样和自己过不去!然而,更多的时候我是快乐的,甚至累得很开心!因为我每天都在画画,在画一批我从未作过的历史性大画!”

大画·心得

尊重脚沾泥巴的匠人

高小华喜欢用大画的形式,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以此传达出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当代中国需要有气势恢宏的历史性大作,同样更需要有奉献精神的大艺术家。但是大型油画创作工作量大,收入微薄;高小华设计创作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其中有数十幅油画和3年的辛勤付出,然而所得收入仅仅是他《赶火车》拍卖价的数分之一;他画《重庆大轰炸》更是赔着本的倒贴钱;至于新作《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他所挣的钱也只不过是他自己一两幅小型油画的市场价格。

在法国权威艺术机ARTPRICE刚刚公布的2011—2012年度世界在世艺术家拍卖价格前500名单上,高小华昔日川美的老同学、同为“伤痕美术”代表人物的张晓刚、周春芽、罗中立等排名都进了前20名,而高小华被远远甩在了后面,排名139位。对于这个结果,高小华哈哈一笑,他说,不是自己不亲近市场,而是他现在的兴趣和精力都投入到全景画创作上去了,实在无暇顾及其他。

在高小华的眼中,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全景画家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一,要有作大画的兴趣与愿望;二,要有所准备;三,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四,需国家强盛并愿意发展全景画;五,要有乐意奉献的精神。他说:“200年来,在全景画的发展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欧洲的萌芽,第二次是前苏联的推动,第三次就是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目前已经完成了近10幅全景画。”可以说,全景画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浮躁的艺术氛围中,愿意并有能力从事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公共艺术的人才还异常缺乏。

有人说:“高小华目前所从事的全景画创作,于脑力和体力的辛苦程度,堪比米开朗基罗等西方绘画大师当年创作教堂天顶壁画。”对此,高小华回答:“不可拿我们与大师做比较,只是每当我攀爬上巨大的高架作画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要想到米开朗基罗,觉得很有意思;此时的我,彼时的米氏,虽时空不同,但行为与状况酷似,想要做中国的米开朗基罗,在当下的中国谈何易?那需要无尽的努力与付出。”

自从高小华从事大型绘画开始,他身边的朋友就对此表示不可理喻。因为他的《赶火车》曾经刷新过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拍卖纪录,而他却放弃了如此红火的市场去爬架子做公共艺术,不仅傻且似个匠人,值得么?每次遇到这样的质疑,高小华都感到无语。“从我所做的事业来看,的确似个匠人。只要是手上有颜料、脚上沾泥巴、爬在架子上作画的都是匠人。可是我想:如不付出匠人的劳动,哪能做出如此巨大的画作!所以,我常拿米开朗基罗似的劳动寻求内心的愉悦。”

高小华经常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发自内心特别敬重那些做任何事情都兢兢业业的劳动者。他说:“我留学美国15年,看到不少伟大的东西方艺术作品,其中不乏在国人眼里被视为匠人的作品。然而它们没有受到歧视,在西方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自觉尊重那些创造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匠人,于是在匠人中产生了巨匠、产生了大师;于是在他们的历史中就拥有了文理双料的达芬奇,拥有了动手能力特别强的拉斐尔,拥有了爬了一辈子架子的米开朗基罗……他们生前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伟大’,他们只是去做自己喜欢做或能够做到的事情、做着每一个匠人都会去做的梦。”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张杰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高小华 架上绘画 ARTPRICE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