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泰坦尼克号有6个幸存中国人 被送古巴后不知去向(图)

2012年04月16日 08:31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酝酿

等待3D转制技术发展

卡梅隆说,他一直认为《泰坦尼克号》很适合做成3D电影,只不过一直在等着2D转3D的技术的发展。他们之前找了好些公司测试,但直到与StereoD(2D转3D的行家)公司接触,才开始觉得这事能办好。

在做转制之前,卡梅隆拿了片中那段很多人在即将没入海里的甲板上慌乱成一团的戏当试验品,他觉得这场戏人物众多场景复杂,如果3D效果能做好的话,那整部电影就没问题了。

准备

转换成数字版的母带

《泰坦尼克号》电影当年是用胶片拍的没有数字版,所以转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把原本的35毫米负片转成原始的4K数字版母带,并清理原来2D素材的噪点(图像中不该出现的外来像素,看起来就像图像被弄脏了,布满一些细小的糙点),让画面看起来更清晰。卡梅隆说,转成数字版后即使光看没有3D效果的母带,效果还是很赞。

过程

300人处理29.5万帧画面

剧组找来300名电脑艺术家,把电影每个画面中的事物都重新“雕刻”一番,让画面的纵深感加强。

负责转制3D的威廉·沙拉克透露,他们总共要处理29.5万帧画面,每一帧都要细细“雕刻”出其纵深感,他们需要画出每一个物体和每个角色脸部的轮廓,放进正确的深度位置,并且非常精巧的处理让这些效果完全融入并不留痕迹。完成这一工作,300人加起来,估计共用了75万个小时。

卡梅隆总结

这只是2.99D,不完美!

《泰坦尼克号》3D转制过程中最让卡梅隆崩溃的是如何处理好人物大小比例的问题。《泰坦尼克号》做成3D版后,同一画面人物的纵深感、大小比例很难把握。然而克服了这些困难后,卡梅隆还是有些遗憾:“它不完美,影片仍没达到最好的3D效果,这是2.99D的,不是真正的3D,不过有些3D转制电影只做到了2.4D,你就可见当中的差别了。”

本版稿件综合《东方早报》、《看天下》等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沉没 1941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