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狄更斯诞辰200年《双城记》揭百年后扭曲文化现状

2012年02月14日 08:50
来源:文艺报 作者:薛鸿时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纪念狄更斯诞辰二百周年:“他的心始终向着穷人和不幸者”

100年前,弗朗茨·梅林在纪念狄更斯百年诞辰时曾撰文说:“2月7日,他100岁生日的时候,诗人的坟墓也理应得到工人阶级的一个表示敬意的花圈。”他盛赞这位英国伟大作家那“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并且说“他的心始终向着穷人和不幸者”。这很自然,因为狄更斯本人就当过童工,从小亲身体验到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底层市民和工人生活的痛苦。狄更斯(1812-1870)出身贫贱,祖父母都是克鲁勋爵府的仆役,父亲是海军军需处小职员。狄更斯自小有表演天才,幼年时父亲就曾带着他和姐姐范妮到罗彻斯特的米特尔饭店,把他俩抱上大餐桌,表演滑稽歌舞,赢得喝采。后来父亲因欠债无力偿还,拖累全家人一起关进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12岁,早已因家贫中断学业,在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每周挣六七先令贴补家用。他在外借宿,早晚去监狱两次,和亲人们一起进餐,听熟了狱中人们各自不幸的故事。每天晚上他都要待到监狱锁门的时候才独自赶回去睡觉。走夜路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尤其是走过新门监狱前,常会看见那里悬挂着刚被绞死的犯人的尸体……父亲出狱后,他曾回学校上过学,但不久又因贫困永久性失学,从此他再也没有机会受学校教育。后来他进律师事务所当练习生,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17岁时他学会了速记术,被伦敦民事律师公会录用,担任审案时的速记员。这段工作经历使他获益匪浅,他从形形色色的民事纠纷中,深谙了社会矛盾和世态人情。两年后,他当上了报社记者,专门报道议会辩论。议会休会期间,他被派往外地采访。当时道路交通状况很差,他常在猛烈颠簸的马车上,凑在昏暗晃动的车灯下,把速记记录转写成正式稿子,抢先发出去。新闻工作的磨炼,使他养成对时事的敏感和快速写作的本领。他热爱表演,曾准备去应职业演员考试,但因病未果。丰富的阅历使他早熟早慧,帮助他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24岁时以伟大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誉满天下,从此成为命运的宠儿,一帆风顺地走向荣誉的巅峰。这位只断断续续上过4年小学的年轻人确实创造了奇迹。他一生共完成14部半长篇小说和卷帙浩繁的其他形式的创作,成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民族家喻户晓的文学巨人。

狄更斯回忆自己不幸的童年经历时说,当年他又饿又馋地在街上荡来荡去,和小偷、流氓、妓女擦肩而过,“若不是上帝的恩慈,专就我所受到的照顾来说,我本来很容易变成一个小强盗或小流氓呢”。然而,他不但没有走向堕落,反而从童年的苦难中汲取了极其丰富的养料。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他真诚地同情贫苦无告的受难者,尤其是妇女和儿童,这就给他的文学事业定下了基调。狄更斯的全部作品都渗透着民主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圣诞精神”。他始终抱着明确的道德意图在写作,他毫不犹豫地攻击社会罪恶,他确信人民群众大多数是善良的,生活像一条隧道,黑暗尽处是光明。狄更斯的心始终和劳苦大众紧密相联。

1836年,他刚登上文坛时,安德鲁·阿格纽爵士等人在议会提出《星期日守则法案》,以恪守宗教虔诚的理由,企图通过立法,禁止人们在星期日外出购物、游览。狄更斯立刻写出小册子《星期日三题》加以辩驳。狄更斯说,这种主张简直荒谬之极,按大人先生们的意见,穷人们如果在星期日买杯酒放松一下,或是给孩子买块糕点吃,就要罚款,如果雇出租马车出游更要重罚。这实在太不公平了,因为富人一年到头都有马车可坐,天天可以享受盛宴,根本体会不到穷工人从周一到周六都得在肮脏的车间里拼命干活的辛苦,为什么不允许他们星期日换上干净衣服出去放松一下呢?他把阿格纽爵士的提案斥责为“深思熟虑的残忍,诡计多端的不公”、“想剥夺穷人仅有的快乐者,真是铁石心肠”。他还以讽刺笔法形容富人们上教堂连赞美诗都懒得唱,出钱雇唱诗班,而穷人们在贫民窟小教堂里都感情十分投入地齐声赞美主的博爱、仁慈。狄更斯终生热心慈善事业,最著名的一桩善举就是在1847年和慈善家库茨女士共同创办“乌拉尼亚村”,以挽救被生活逼迫为娼的不幸姐妹们,治好她们的病,送往澳大利亚或新大陆,使她们有机会获得新生。为提倡博爱、仁慈、宽容的“圣诞精神”,狄更斯写了一系列圣诞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圣诞颂歌》(1843),写的是吝啬鬼史克鲁奇在受“圣诞精神”感化后的转变。书中借幽灵之口驳斥那位赞成马尔萨斯人口论、主张减少“过剩人口”的富人说,“在苍天的眼光里,比起千百万穷人家的孩子来,也许你是更没有价值,更不配活下去的哩”。

狄更斯生活在英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狄更斯出生之前,英国已发明并广泛应用蒸汽机。他13岁那年,第一列蒸汽火车已奔驰在斯托克顿―达林顿线路上。英国是诸多重要科技发明、创新之乡,狄更斯19岁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论同时在英国诞生。他21岁时,英国蒸汽船首次成功越过大西洋。到他51岁时,伦敦甚至已开始建造世界第一条地铁线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大英帝国全盛时代,英国钢铁、煤炭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英国的发展无先例可沿,伴随着发展,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悬殊、环境污染、劳资冲突,穷人的住房、教育、卫生条件极端恶劣。狄更斯为他的时代描绘出生动、广阔的画卷,他塑造人物的本领尤为出色,在英国文学的版图上留下众多不朽的人物典型。我们看到:挑起事端、吃了原告吃被告的恶讼师道孙和福格;假哭起来流眼泪像打开水龙头一样方便的骗子屈拉;贫民习艺所里喝完一小碗稀粥后可怜巴巴地说“对不起,我还要”的孤儿奥立佛·退斯特……他创造的人物已获得永久的生命,像老朋友似的和一代代读者生活在一起。人们把乐善好施的人称作匹克威克、布朗罗或契里布尔,把儿童教唆犯唤作费金,吝啬鬼叫史克鲁奇,伪君子叫裴斯诺夫,野心家阴谋家叫希普或卡克,妄自尊大的小官僚叫本布尔,以推诿为能事的官僚机构叫“兜三绕四部”……这些专门名词已被普遍应用并收进英文词典。狄更斯创造的艺术世界不但成为英语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狄更斯真实地描绘了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贫民窟、童工、妓女、刑事犯罪、骗钱学校、高利贷剥削等等人间众生相。试以《董贝父子》和《艰难时世》为例,略作分析。

《董贝父子》写于1846年至1848年,是作者的第7部长篇小说。狄更斯一生除创作两部历史小说《巴纳比·鲁吉》(1841)与《双城记》(1859)外,其他作品写的都是当代生活,但都有若干年的时间差,写的大致上是他童年时代的生活,而《董贝父子》则有很强的“即时性”,描写的就是小说发表时的英国社会生活。《匹克威克外传》中四位朋友出游考察时乘坐的还是驿车,而《董贝父子》中着力描写新型的交通工具——火车。小说故事发生的年代,英国早已成功地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英国农民流入伦敦,“他们双足疼痛、疲惫不堪,以惊恐的目光看着面前那座大城市,似乎预见到一旦进了城,自己的苦难就会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海岸上的一粒沙似的微不足道。他们蜷缩着身子,在冷雨凄风下冻得瑟瑟发抖,似乎已无所容于天地间”。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里,“有毒颗粒物化为稠密的黑云,低覆在人类居住的城市上空”,更严重的是“人类的道德瘟疫也和有毒的空气一起上升”……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狄更斯 米特尔 工人监督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