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儿忆父亲“反逆”:否认“抛妻弃子”说
关于父亲的争议
1 郭鲁恩怨
2 应酬之作3 抛妻弃子
回应:“真正提出建立鲁迅纪念馆的人是郭沫若”
上世纪30年代初发生“革命文学”论争时,郭沫若化名“杜荃”撰文《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攻击鲁迅。郭庶英说,郭沫若与鲁迅都曾用笔墨相讥,但后来郭沫若识大局,对鲁迅是充分肯定的。1936年8月,郭沫若写《搜苗的检阅》,有意向鲁迅表示歉意。“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的。因此我便感觉到问题解决的曙光。”只可惜,当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两人的隔阂未能消除,甚至一生也未谋一面。
郭沫若
郭庶英透露,真正提出建立鲁迅纪念馆的人,正是郭沫若。“我在新加坡演讲时有人提出郭、鲁的矛盾问题,鲁迅纪念馆的人怕我说不好,从后头跑到前头来,让我强调这个问题。”
2 应酬之作
回应:不为留名,完全是当时的需要
1966年“文革”爆发时,郭沫若表态:“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来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这句话因有“自保”之嫌,对他的声誉造成影响。对此,郭庶英解释,这一自我批判的态度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是父亲始料未及的。如果说用“推陈出新”或“凤凰在涅槃中永生”来看这句话,它是彻底的。
对于郭沫若有很多应酬之作的质疑,郭庶英说:“他是一个随和的人,我亲眼看见很多记者来访求稿,时间紧,父亲应急成稿,使大家能完成任务。面对重大政治事态要求各单位处级以上干部均要表态时,父亲为避免长篇赘述,也用诗句完成。这个事情,在那种情况下没什么利益,也无关大局,所以表态时他也写几句诗,不是为了留名,完全是当时的需要。”
3 抛妻弃子
回应:“完全是不公平的”
1937年,郭沫若与日本妻儿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归国抗战,此举被很多人定为抛妻弃子。郭庶英回忆,1948年,在香港她第一次见到了郭安娜。“她到香港看到我母亲,当然很痛苦、很茫然,在夏衍做思想工作下,她也没有多说什么。”“1937年,父亲穿着和服睡衣,晚上跟孩子们吃完饭,走的时候吻了安娜的额头,到船上才有人接应他,换了衣服回国。在那种情势下,他不可能说,因为一走漏风声就被抓。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单线联系,当工作需要你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情。说他抛妻弃子,完全是不公平的。我认为,一个男人投身于革命事业,只要革命事业需要,也可以有新的选择。”郭庶英说。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