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纳博科夫定居在纽约州的伊萨卡,此时《洛丽塔》正在美国畅销,《生活》的摄影记者记录下了他与维拉的生活场景。
1958年,纳博科夫定居在纽约州的伊萨卡,此时《洛丽塔》正在美国畅销,《生活》的摄影记者记录下了他与维拉的生活场景。
1958年,纳博科夫定居在纽约州的伊萨卡,此时《洛丽塔》正在美国畅销,《生活》的摄影记者记录下了他与维拉的生活场景。
虽然一生中与妻子薇拉罕有分离,作家仍坚持为她写情书,超过50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为妻子薇拉写就的情书,透露了作家不为人知的身份——20世纪最伟大的爱情写手。纳博科夫的儿子德米特里收藏的300多封信明年将以英文出版。上周,俄文杂志Snob刊登了这组俄语信件的选集。
这些信让人得以一窥纳博科夫和薇拉·斯洛宁,也即后来的薇拉·纳博科夫的罗曼史,从1923年在柏林的初会直到1977年作家在瑞士去世前夕。
纳博科夫大部分著作都题名献给妻子,妻子既是他的编辑又是翻译。这对夫妻一生中几乎从未离开过对方,尽管如此,他们的独子还是在妈妈的遗物中发现了300多封老爸写的信。薇拉给丈夫的信已经被她自己销毁了。
纳博科夫与薇拉初次邂逅是在柏林的一次慈善舞会上,作家早期的信充满激情:“我该如何向你解释,我的欢悦之源,我的黄金珍宝,我的极乐之至,我是多么完完全全地臣服于你——连同我所有的记忆和诗、我的冲动和内心每一处战栗,”纳博科夫在与薇拉见面后如此写道:“向你解释我是如何带着苍白的悔恨忆起我们没有一起度过的那些无意义的小时光,你懂吗,我的小乐?”
纳博科夫1899年诞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在俄罗斯度过童年。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后,他们一家流亡海外,纳博科夫进入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学习语言。毕业后,他在柏林定居,开始了写作生涯。他早期作品用俄文写就,包括《洛丽塔》在内的晚些时候的作品则用英语完成。
“这些信带有强烈的‘纳博科夫体’特点,”Snob杂志首席编辑助理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说,“它们在书信文化中别具一格,无可比拟,它们是这位伟大诗人和作家的珍贵遗产之一。”
信中不乏对各种主题的思考。“天堂大概挺无聊的,到处都是天使翅膀掉的绒毛,所以禁止吸烟,”其中一封写道,“不过,有时候天使们偷偷抽烟,把烟藏在袖子里,天使长巡视而来的时候,它们就悄悄把烟头弹掉:这就是你看到的流星啦。”
1949年到1950年期间,纳博科夫住在美国,这个时期的信有很多关于旅行的描写,像极了《洛丽塔》中休伯特带着心爱的小女孩在汽车旅馆之间跋涉的旅途。“我们可以看到《洛丽塔》的灵感是从何而来的。”尼古拉耶维奇说。
在后期的信中,尽管也是有感而发,不过日益趋向一些生活琐事,例如作家喜欢的鸡蛋烹调法和牛奶价格等等。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秘薇 编译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