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大姐噉饭图
南北两位大姐近三十年来一直对我厚爱。南边的李子云大姐去年仙去,北边健在的宗璞大姐于我更加珍贵。宗璞大姐如今打来电话,总是第一句就直奔主题。比如:“你该把读了《西征记》的印象告诉我。”我就马上告诉她,起码有三处我印象深刻。
一处,是有个角色叫哈察明,大有《红楼梦》角色命名的意趣。《红楼梦》里有叫詹光、单聘仁的清客,有叫卜世人的舅舅。哈察明,似乎此人对人与事考察得很分明,他那判断却像哈哈镜,似是而非,极不靠谱。宗璞大姐电话那边轻轻笑了一声,显然满意于我的理解。
小说里塑造了一位正人澹台玮。澹台玮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西征,与日寇短兵相接。在架设电话线的努力中,他中了日寇枪弹,被送到野战医院疗治。医生哈察明发现澹台玮是背部中弹,就四处散布流言蜚语,意思是只有逃兵才会背部中弹。澹台玮终于不幸捐躯。我觉得宗璞在叙事文本上处理得非常具有匠心。澹台玮究竟为什么会背部中弹?她在前面战斗描写里交代得非常详尽。澹台玮当时和战友一起冒着敌人炮火架设电话线,为了把已经抛到街对面树上的电话线固定好,澹台玮爬到树上后不得不转身进行操作,而就在那一刻他背上中了敌人枪弹。宗璞说,她常常想到世上有这样一种人,如哈察明,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其判断常是南辕北辙。原因是总把别人想得太坏,只有自己好。这也是人性的一个方面吧。
另一处,是书里的孟灵己,也就是嵋,她在战地医院里,读到一位不治身亡的女兵遗留的日记,感动不已。当嵋听到中国军队在战场终于实施了反攻时,高高举起裹着那女兵日记的纸包,心里高喊:“反攻了!听见吗?”我读到这里非常感动。我不是评论家,我对作品的阅读都属于“私阅读”,许多感受与私人因素有关,因此往往赧于写出。但与宗璞大姐沟通不必顾虑。我大哥刘心世早生宗璞三年,当年就是参加滇缅抗日远征军的热血男儿。二哥刘心人比宗璞大姐长一岁,他常跟我说起那些岁月里我们父母亲友的爱国热情。作为普通的中国人,生活在重庆的我的父母亲友们,当时真诚地拥护政府领导的中国军队抗日,现在有人为汪精卫辩护,但是那时在重庆海关工作的父亲,却自觉地否定汪的“和平救国”路线,主张武力救国。我正出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父亲给我取名,“心”是排行,只有最后一个字可供明志,他就刻意选了个“武”字。后来把大哥送往远征军作战,他觉得那是养儿的责任,也是全家的光荣。父亲那时编一份《关声》刊物,他把大哥的前线来信摘登在刊物上,吸引到海关以外的读者。我家与宗璞家其实算得世交,我母亲年轻的时候在冯家借住过。如果抠辈分,我应该叫宗璞姑姑。宗璞说还是叫大姐好。我理解宗璞大姐在《西征记》里写出的相当于我父母那一辈及我大哥、二哥和宗璞那一辈(她哥哥就是参加西征的一员),在那段时空里的那种情怀,就是对中国政府的武力抗日不仅坚决拥护,而且热情投入。《西征记》里跳荡着非常真实的那时普通中国人的心脉。
有个中年人翻阅过《西征记》以后对我说,他觉得从《南渡记》《东藏记》到《西征记》,里面似乎没有塑造共产党员的形象。他说看过一些资料,当年的西南联大,共产党的活动其实是很活跃的,特别到了《西征记》最后,写到抗战胜利后头两年,历史的真实,应该是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已经开始浮出水面。我跟那中年人讨论时替宗璞大姐解释,就是写这样的小说只能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而不能从概念出发。与宗璞大姐通电话时我转达了那位读者的意见。她对我替她的解释没有照单全收。她说,她写的不是历史书,是小说。“我也写了共产党员啊,名字叫卫葑。不过不是光辉万丈的共产党员。”她接着说,这正是第四部《北归记》面临的一个难度。
我告诉她,《西征记》里对我第三个警动处,恰与这个议题有关。就是书里写到抗战胜利后曾有过规模不小的学生反苏游行。当时地下共产党员是纷纷出动加以劝导阻止的,可是游行还是如期进行了,这又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国民党反动派搞的阴谋。当时的学生看到关于苏联军队在东北占据铁路港口并有不良表现的报道,很气愤。二哥刘心人告诉我,普通的中国人,中国青年,中国学生,当年许多都是具有爱国热情,却并不懂政治,更不明白路线斗争的。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还在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共同侵犯波兰,后来有史家分析,说那是斯大林的政治技巧,为的是争取时间积蓄打击纳粹德国的力量,但你怎么能要求那时的普通中国老百姓懂得其中的玄机?苏联出兵东北的政治意义与少数官兵违纪的行为,普通中国百姓特别是青年学生当时不大懂得前者而被后者激怒,这种心情,现在回过头去看,应该是能够理解的。我对宗璞大姐说,你忠于认识忠于感受,在《西征记》里描下一笔,很好。
宗璞大姐说:“哎呀,头又晕了。喜欢听你说,可是坚持不了啦。你把你的读后感写出来啊。”我忙说:“今天就到这儿。你多保重!”
宗璞曾想要一幅图画,挂在饭厅里。画面右上角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左下角画一个小人,捧着大碗噉饭。她建议我画。又说:“1982年那次跟冯牧一起去兰州,你给我画的像我一直留着。不过那张太小。现在我眼睛只能看大块颜色粗粗线条,你要给我画张大的!”其实她只是要我画幅并非以她为主体的助餐漫画,我却理解成再画一幅她的像,而且是噉饭图。后来再通电话,她知道形成了美丽的误会,高兴地说:“那你就画两幅,我全要!”
大姐有命,怎能不从?噉饭,大姐出语有趣。大姐的《东藏记》《西征记》全部都是口述的,虽然口授,仍是字斟句酌。所以还是自己的风格,有书卷气,有些文句仍然相当古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连比大姐小14岁的我如今也常遇到的诘问。望七的我现在写稍长些的文章就有干体力活的感觉。但宗璞大姐却仍在坚持《野葫芦引》四部曲最后一部《北归记》的写作,而且插空还会写些其他文章,比如极富独特见解情趣盎然的《采访史湘云》。噉饭,又可写成啗饭,更规范则是啖饭,但我却刻意要在画上题为噉饭,因为觉得这样更有趣。愿宗璞大姐每餐多噉,转化为充沛能源,把创作延续下去,我和无数读者一起,等着从《北归记》里获得更多触动心灵的弦音哩。
2010年7月22日,温榆斋中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刘心武 编辑:韩宵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