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玛格丽特·杜拉斯把酒精当作上帝,任它在生活中摧毁自己,却又在文字里给自己立了新的丰碑。
死后的玛格丽特·杜拉斯(Mar鄄gueriteDuras,1914-1996)有太多的人去热爱了,她被那些“宝贝”们和美女们追捧,被她们看作意义、法则和宗旨。她生前从
未活得这么耀眼夺目过,她总是贫瘠、潦倒而又简陋的:她常年穿黑色的标准套装,个子矮小,常年酗酒,从未被母亲正眼瞧过,也未曾得到过父亲的宠爱。所以,她偏执地用父亲的家乡地名杜拉斯作为自己的笔名,用母亲的真实经历成就自己的人生转折之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她在文字中圆满了自己缺损的人生,在缺损中被后人误读,在误读中被人模仿,最后又在不可模仿中被人铭记。
很多人看过《情人》才知道世间有玛格丽特·杜拉斯,一个70岁的女人回忆一个15岁的女孩情窦初开的情事,而且那样摧枯拉朽、抵死缠绵,让人脸红心跳。尤其是那个惹人心动的开场,那个湄公河上戴着小洋帽,梳着印第安少女辫,涂着红色嘴唇的年轻的白种少女和那个衔着英国纸烟的华裔阔少。还有小说中男主人公面对女主人公韶华不再的容颜,抛下的那段惊心动魄,撼人心扉的告白:“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因为《情人》,太多人记住了杜拉斯的浓情蜜意,浪漫疯狂,记住了她的精细迷离,绝望悲怆。他们认为她是言情浪漫的,小资情调的,满眼风月却不见风流。他们都不知杜拉斯的狠毒刻薄、勇敢决绝。我始终记得《广岛之恋》中描写的那个法国女人,独自走到深夜的广岛街头,身后不远处跟着她焦虑不安的日本情人的细节。她离开那个国家,离开自己的恋人,头也不回,带着铮铮烈骨告别自己的爱情,义无反顾。因为有了这部作品,没有人会怀疑杜拉斯的才华,没有人敢再说她是属于小资白领的或者怀春少女的。自这部电影剧本后,母亲和亚洲所代表的童年时期正式结束,杜拉斯变成了一个异常冷静的叙述者,即便她的心中贮藏了音乐般的文字,流水般的情感。
柬埔寨的日子,有着母亲、弟妹和阳光的童年,就仿佛一本翻烂的童话书,一张可以重复使用的车票。杜拉斯只能通过写作不断地抵达,又通过写作不断地拒绝。她只能通过写作不断地回溯过去,持之以恒地抗拒时间的暴力,不断地拒绝衰老,不断地抗拒记忆的磨损。她白骨一样的文字是她全部的防御。她的任何故事都串联着她自己,她说“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写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她如此地痴迷于写作,以至于曾抛下惊世骇俗的言论:“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尽管绝望,还要写作。啊,不,是带着绝望的心情写作。那是怎样的绝望啊,我说不出它的名字……”再没有哪一个当世女作家能够比她更离经叛道、颠三倒四却又如此地被人仰慕怜爱。她的文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不可割舍的回忆和难以忘却的自我,而充溢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孤独以及扑面而来的苍凉和激情。是啊,“一本摊开的书也是漫漫长夜”,怎样绝望的迷恋,怎样热情的悲伤。也许,就像有些评论者所言,杜拉斯在今天流行正是因为她触摸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痛——激情的匮乏。许多人迷恋她,更是因为她那无药可救的哀伤,那种只有死亡才能够承受的激情。
晚年的玛格丽特·杜拉斯把酒精当作上帝,任它在生活中摧毁自己,却又在文字里给自己立了新的丰碑。她教给我们面对道德的全新姿态,她彻底地冲破、任性地忽略世俗眼光。晚年照片上的她,脸上纵横的皱纹清晰如刻,那是“备受摧残的面容”。她惧怕衰老,却又生出了岁月无法侵蚀的光芒;她害怕平庸,却又轻易地让比她小四十多岁的年轻男子俯首称臣。传记中说杜拉斯把年轻的裙下之臣扬·安德烈亚养在家里,给他买圣罗兰服装,要他打字、洗碗、开车,陪她上电影院,到海边兜风,无所谓白天与黑夜,把他当奴隶似的使唤。爱他的时候:扬,你跟着我一起走了吧;恨他的时候:我的东西你一点也得不到,别痴心想要什么了。扬也是一时留在她身边,一时宣告失踪,不留一句话,不打一次电话,叫杜拉斯整日辗转不安,不过最后他还是会回来。就是这样,这样古怪的一对,他们在一起生活了16年。后来,扬耳濡目染也成了一名作家。她没有给他长相厮守或者轰轰烈烈的爱情,却给了他不朽的声名以及可以继承习得的才华。这样一个女人,一个80岁仍然魅力诡谲的女人,一个半生漂泊、毁誉参半的女人,任性刁蛮、反复无常,小气多疑却又善良正义。她瞧不起萨特,看不上波伏娃,整个巴黎只能容下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她无限自卑又无比自信。
但是正是这样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却让人牢牢记住,她的小说没有传统的感染力,但却能紧抓你不放,肌肤上都能感受到文字中她尖利的指甲。她的小说是简练的复沓,是旧时记忆的不断重复,百转千回、不厌其烦,悲惨的图景寥寥几幅就成咏叹,平静淡泊的叙述中疼痛却要入骨。从不美丽的杜拉斯,终身只把才华当作自己的华氅贵胄(“确实没有必要把美丽的衣装罩在自己的身上,因为我在写作”),她异常贫瘠却又别样富足。就是这样的杜拉斯,文字是郝思嘉的,智慧是简·爱的,情感是伊丽莎白的,让人不敢怠慢,难以忘记,言辞是清泉流水,声音却是黄钟大吕。现实中任凭怎样的穷困潦倒,失魂落魄,她在文字中却要一径从容,华贵不群。
(本文摘自《与101位女作家的私人约会》,王敏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定价:25.00元)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