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散文家韩少华先生去世了。著名作家、北京作协主席刘恒说:“韩公是淡泊而潇洒的人,文章漂亮之至,恰如其貌。人品也好,既与人为善又与世无争,是个优雅而纯粹的文人。此去黄泉,我们祝他路顺,并将永记他宁静的背影。”
韩少华先生在北京这个城市,生活了76年。先生比较早的老屋在菜市口附近的西砖胡同,去年我去四块玉韩老师的家看望老师的时候,聊起他这处老屋,他告诉我:“老门牌13号,斜对着法源寺后街附近。”韩师母冯玉英说“前几年,我们去了那个院子,那个院子以前的门楼已经被封了,现在大门是走北侧院墙开的小门,门牌是莲花胡同16号……”
韩少华老师在《西砖胡同和郭杰先生》这篇文章中说,“1946年,13岁的我考取了北平二中。父亲的心才放下,就续请郭杰先生做我的私塾业师……娘笑说,买这所院子,可多亏了郭先生帮忙呢。”还讲了郭杰先生是老来得子,孩子小名“雁”,韩老师和“雁”斗蛐蛐,两个孩子各捧一个罐子,“雁”说你先动,韩少华说“你先动”……可是罐子里的蛐蛐谁也不动,彼此就那么安静地待着,够好玩的吧?要是“雁”健在,也得70多岁了。
郭杰先生每礼拜日早八时,准时来教课。看完垂花门外的海棠树,掀起竹帘子,坐在八仙桌前教韩少华古文,比如《项脊轩志》。赶上吃饭,还是家常炸酱面,一盘黄配白的嫩豆芽,一盘青配白的小葱拌豆腐……还有二两“二锅头”放在耳瓶里。等到郭杰先生慢慢喝完酒,娘把两海碗自家宽面条端上来,郭杰先生必吃两海碗,汗珠子都流下来了。娘笑着,让女佣把碟碗收去,郭杰先生说吃什么不重要,可你娘拿来的器皿是清朝景德镇的上品,所谓“美食莫如美器”,乐也。
韩少华老师对郭杰先生的记忆,还有就是在王府井中原公司买了落地式收音机,郭杰先生一眼就瞧见了。娘也就把高木箱打开,放上唱针,声音真的出来了,“百代公司请刘宝全唱《大西厢》:‘二八的那位俏佳人儿……’”都听得入了神。
1947年4月,韩少华的父亲去世了,就剩下母亲和他。日子每况愈下,先是许家夫妇搬来,住在垂花门南廊里,后来是耿家、齐家……陆续搬来住在东西厢房。他和娘住在北屋,娘不愿意说“家要败了”。后来,国民党兵要住进院子,当兵的进进出出……把垂花门也拆了。夜里听到一个小兵喊“妈呀,我不跑了……”让小小的韩少华心惊肉跳,赶紧钻进被窝。第二天,偷偷一看,南廊子还吊着个大绳子呢。不知道那个小兵后来怎么样了……
1949年2月3日,韩少华和几个小伙伴从虎坊桥京华书局前挑了串大红鞭,一路走一路放,由珠市口北来,到前门五牌楼,许多人打着小旗子,上面写“庆祝和平解放北平”字样,那时“解放”可是最时髦的词语。再后来韩少华得了肺病,娘卖了家中许多东西,给他治病,去了东交民巷的法国医院,一住就是好几个月。1952年,娘也去世了。韩老师,从西砖胡同那个令他一直牵挂的小院搬家而去。
再后来,他回到了北京二中。1956年毕业了,就在二中教书。1961年,发表了著名的散文《序曲》……后来成为写散文的著名大家之一。
从韩少华故居西砖胡同13号(老门牌)的历史中走出,我想,文学成就,就和历史一样,需要后世人去品谈它的对错优劣。放眼当下,古街添上了新的朱红染料,老店也改成了小巧的咖啡厅。而千年的往事如风,胡同与故居,散文与诗歌……在现代的蜕变里,在现代的包围里,与广场热闹、现代形成鲜明对照,故居显得冷清、落寞。如果广场是大江东去的豪迈,那么故居就是昨夜春风的婉约了。如果广场是时代的最强音,那么故居是远古的琥珀化石,广场是钢琴,故居是琵琶……性格不同,蕴涵各异。拆迁的公告已经在西砖胡同一带的墙上贴满,但愿韩少华老师的故居,能够保留下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祁 建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