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戴念慈1955年承担了中共中央党校的设计任务,这一工程占地1000亩,总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是戴念慈主持设计的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同时也是最艰难的一次设计。当时全国在开展“反浪费”运动,建筑中的复古倾向受到批判,不准再盖“大层顶”,同时现代主义的“方盒子”也受到批判,在两不准的夹缝中,建筑风格如何把握?设计如何进行?
■编者按
即使在建筑样式极其丰富的今天,我们看到北京展览馆、展览馆剧场、莫斯科餐厅这样的一组建筑,依然能感受到那浓郁的异国风情,堪称经得住时间考量的经典建筑。
■红星高照的北京展览馆
在今年3月下旬一个难得的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去探寻戴念慈在北京设计的几座经典建筑,按照建筑设计时间顺序,先去北京展览馆。我在地安门乘107路电车,沿平安大街一路西行。车原本可直达展览馆门前,但是我提前一站在二里沟东口下车,以便可以远眺展览馆。
从展览馆路北望,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在路的最北端,有一座巍峨而又秀美,高高耸立的具有浓郁异国情调的建筑,这就是北京人都很熟悉的北京展览馆。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是中苏友好的“蜜月期”,苏联的建设成就深深地吸引着中国人,人们坚信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展览馆就是为了展示苏联工农业产品及在教育、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而建,也是解放后北京所建的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筑。
展览馆选址在西直门外,北京动物园东侧,因这里靠近西直门火车站,运输展品方便。后来在展览馆北边建铁路支线,展品可直接运达展馆。
对它的设计建造中苏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苏联方面派来了著名设计师、斯大林奖金获得者安德烈夫等,我国派出当时虽很年轻,但已参加过多项设计的戴念慈任建筑设计的负责人。苏方出设计方案,我方负责施工图设计,组织施工。
展览馆规模宏大,包括展览厅、电影院、餐厅、露天剧场、露天展场等。造型是典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风格,中央体量层层高起,并用高耸的中央塔楼和尖塔予以强调,平面布局左右对称,前后呼应,轴线明确而严整,主楼两侧向外扩展的侧翼、回廊宽缓舒展,更突出了主楼的高峻。这座建筑虽然在总体上是地道的俄罗斯风格,但在设计中也很注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要素。当时设计室设在太庙,太庙中精美的藻井彩画,令苏联专家赞赏不已。
正因为有戴念慈等这样既懂得现代建筑理念,又深谙中国古典建筑精华的中方代表,不断向苏方介绍中国古典建筑的优势,因而在这组建筑中我们能发现许多中苏合璧的巧妙处理,如展览馆的檐口和瓦头是俄罗斯形式,但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琉璃制品。馆内锅炉房的烟囱处理,则采用了中国式的重檐宝塔形式,左右对称设置。
展览馆的规模和施工难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前所未有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要完成整座建筑的设计、建造和装修,对中国建筑界是巨大的挑战,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被征调前来参加施工。195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支建筑青年突击队诞生在展览馆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工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火热的建设热情。在建筑施工中,戴念慈也学习了许多新的设计理念、方法和经验,日益走向成熟。
1954年秋展览馆竣工,被命名为苏联展览馆。1954年10月,“北京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展览会”在展览馆内如期举行。周总理亲自为之剪彩。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展览轰动了北京,而展览馆本身就是一件最大最精彩的展品,让北京惊叹。高达87米的金光耀眼的尖塔直插蓝天,尖塔上的红星日夜闪烁。拱门、尖塔、柱廊、喷泉为古老的北京带来开阔明快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异国风情。
在展览馆后部的圆形露天剧场中,北京人第一次看到经典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后来这个剧场加盖了顶盖,成为著名的展览馆剧场。展览馆的附属餐厅称为莫斯科餐厅。它更像一座小型宫殿,恢宏的穹顶高达两三层楼,四根圆柱装饰着精致的铜饰,各种雕塑和石膏线角繁复华美,让人眼花缭乱。这个被北京人亲切地称为“老莫”的餐厅,曾留下了几代人温馨浪漫的回忆。
后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苏联展览馆改名为北京展览馆,毛泽东为展馆题写了新馆名。现在50多年过去了,它的使用功能仍继续发挥作用,各种大型展览常在这里举办,它的建筑艺术仍令人欣赏和称赞。北京展览馆已被列入第一批北京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
■庄重而又内敛的北京饭店西楼
欣赏完北京展览馆,我在动物院乘103路快车,直达东长安街。在王府井南口西侧,南临东长安街有一组不同年代落成的,风格各异而又相互协调的宏大建筑群,就是名扬中外的北京饭店。
■北京饭店源于两个法国人开的只有三间门脸的小酒店,到1917年时被誉为“远东唯一豪华酒店”
1900年冬,在崇文门内路东苏州胡同,两个法国人开了个只有三间门脸的小酒店,卖简单西餐、葡萄酒,起名“西宾馆”。第二年搬到马路西边一座中国旧式四合院中,正式挂上了“北京饭店”的牌子。1903年一个叫卢苏的意大利人买下了北京饭店,之后将饭店迁到王府井南口路西。1907年卢苏把饭店卖给中法实业银行。实力雄厚的银行投资在当地建起了一座欧式楼房,使北京饭店在北京的旅馆业中脱颖而出,当时的媒体宣传其为“北京首屈一指的高级饭店。”
1917年是北京饭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座钢筋混凝土的七层楼在原饭店西侧落成。这是当时北京层数最高的建筑,装修极为豪华,200间客房每一间都配有暖气、私人浴室、可冲式卫生间及市内电话,两部电梯可将客人送至7层的酒吧及屋顶花园。它被誉为“远东唯一豪华酒店”,成为来京贵宾下榻的首选。
北京饭店曾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了许多中外名人的足迹。孙中山、宋庆龄、冯玉祥、张学良等都曾下榻北京饭店。在此居住过的还有一战时期的英法联军总司令福煦,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等显赫的人物。
新中国的成立为北京饭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49年10月1日晚,在北京饭店中餐厅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国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开国元勋及各界人士600多人出席宴会。这次被称为“开国第一宴”的盛会成为北京饭店永远的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饭店老楼西侧新建起北京饭店西楼,戴念慈设计北京饭店西楼时,年仅34岁
1954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需要,在北京饭店老楼西侧建设北京饭店西楼,定位为接待外国贵宾和举行大型宴会的国家级宾馆,是解放后长安街上第一幢新建大型宾馆建筑。西楼的设计者为戴念慈。他设计北京饭店西楼时年仅34岁,然而在设计中表现出的与原有建筑的协调、对城市历史及建筑环境文脉的尊重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戴念慈的新设计选择与北京饭店老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使新老建筑仿佛连为一体
正中的大门廊高达三层,五开间,布满雕饰,顶层以圆卷廊替代了旧楼顶部的圆券窗,强化了顶部的虚实对比,这些设计都使西楼显得更为典雅与庄重,与旧楼又有所区别。西楼的西侧不远即为紫禁城,为与古老的建筑风格相呼应,设计师在屋顶采用小坡檐,两端处理成二重檐楼阁式,四角各建有一个重檐攒尖顶小亭子,体现了当时所要求的民族形式。
西楼的外墙饰面为水刷石,选用一种北京本地产的暗红色毛石,经粉碎后打到墙面上,不退色,不掉皮,既具有石头的质感,而又比花岗石便宜很多。暗红色的石质墙面与故宫的红墙相协调,庄重而又内敛。
戴念慈选择了北京饭店老楼中最具特色的元素,如圆拱大窗、凸窗、铁花栏杆阳台等,加以搭配重组,运用于新楼设计,同时将檐口、窗洞上下线等与老楼找齐,使新老建筑仿佛连为一体,外观协调。同时,他强调西楼的对称感和体量感。
西楼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如门厅与宴会厅之间缺乏过度。客人进门后,来不及脱衣帽即达正厅,宾主仓促相遇,显得有些窘促,周恩来总理曾为此提出批评。试想当时戴念慈仅30岁出头,或许根本没有亲历过重大的外交场面,不了解礼仪程式。实践出真知,这对大师也是适用的。但瑕不掩玉,北京饭店西楼的整体设计是成功的,为后来的许多同类建筑设计提供了范例。该建筑于1993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北京饭店建筑群已被列入第一批北京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北京饭店,走过百年,始终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微笑着面对未来。
看完北京饭店已近中午,我拐入王府井大街,在小吃一条街中用了午餐。原本打算下午再看两处建筑,但年岁不饶人,转了一上午感到十分疲乏。在景德镇瓷器展销部欣赏了一会儿精美的瓷器,就打道回府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