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来学文化之风甚盛,农民经土改之后,要求识字,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推行,工厂与部队纷纷传习。识字之后,自需看书,看书乃要求字典。部队中尤为急切,东北军中谓但能指出某种小字典较为切用,彼处即需二十万册。”(见1952年7月16日叶圣陶日记)。而当时市面流通售卖的辞书“毛病颇多,或不能予读者明显之概念,或语焉不详,虽不云错,亦未全对,或用语艰深,不易使读者领会。总之,初学者得之,固以为得所依傍,实则未能解决问题,或仅在解决与不解决之间。市上小字典当在百种以上,大家抄来抄去,猜想皆此类耳。出版家喜出小字典,视为商品,未能多为读者着想”。(同上)
据谢仁友介绍,1950年8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辞书编纂机构——新华辞书社成立,社长为魏建功。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叶圣陶任社长。新华辞书社转隶人民教育出版社,后改称为人教社辞书编辑室。其主要职责就是编写《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的编写出版,叶圣陶和魏建功的功劳最大”。谢仁友如是感慨。语言学专业博士毕业的他,对中国辞书的历史可谓熟稔在心。加之在商务印书馆近10年的《现代汉语》责编工作,对辞书编写过程中的艰辛也有切肤之感。谈起叶圣陶、魏建功、萧家霖等学者、大家为《新华字典》这本“小字典”所做的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谢仁友如数家珍,言辞中充满了对前辈先贤的崇敬之情。
几年前,当年曾参与《新华字典》编写工作的刘庆隆著文回忆叶圣陶与《新华字典》,其中论及字典的编写出版,“从酝酿到成立机构,再到字典审订和出版,各个环节都浸透了叶圣陶先生的心血”。1950年8月1日,字典编写前期工作正式开始。前期工作主要是收集资料,为编写工作做准备。在叶圣陶和专家学者反复商讨的基础上,拟定了编写宗旨和体例,并据此进行试编。拟定的体例和试编的稿子,叶圣陶都仔细看过。“有的稿子像作文一样进行修改,有的地方提出意见,供编写人员参考研究,有时也和大家一起讨论”。
魏建功长子魏至曾从叶圣陶1950年至1954年间的日记中,钩沉出48处谈及《新华字典》的地方。谢仁友在细细研读后,又发现了70处。“短短几年时间里,竟有128天记载了关于《新华字典》的编写出版工作,其中有组织人力物力,有商议宗旨体例,有看稿修订意见,有检字表编排,还有编纂进度安排、出版安排等。字典的原稿和修订稿,均逐字逐句仔细推敲过。”
1951年夏,《新华字典》初稿完成。叶圣陶审读之后,认为“辞书社所编字典尚非敷衍之作,一义一例,均用心思。唯不免偏于专家观点,以供一般人应用,或嫌其繁琐而不明快。深入浅出诚大非易事也”。此外,在思想性、科学性等方面亦存在不少问题。在反复征求专家、读者意见和进一步修订之后,字典终于1953年夏季出版。
在中国辞书史上,《新华字典》是第一本完全用白话释义的字典。此外,严谨、规范和图文并茂的特色,也奠定了《新华字典》作为新中国辞书编撰史上开山之作的地位。1954年,为便于方言区人民使用,改第一版按拼音排序(音序本)为按部首排序出版(部首本)。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其后,中国文改委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为贯彻两会精神和这些法规,新华辞书社于1955—1956年又以音序本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全面修订。1956年7月1日,根据上级的安排,新华辞书社并入中国科学院语言所。此次修订的《新华字典》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为1957年新1版。
“没有叶先生的领导和关怀,也许不会有《新华字典》”。刘庆隆的这句感言或可看做对叶圣陶在《新华字典》编写出版上历史功绩的评判。
-本报记者 陈菁霞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陈菁霞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