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川大挖出石碑揭秘晚清学霸:50举人进“光荣榜”

2013年10月11日 15:32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张菲菲

今年4月,川大望江校区挖出了一块石碑。是川大前身——晚清时期的四川尊经书院在1885年“发布”的一份中举贡生“光荣榜”,上面刻了50个学生的姓名、学号、年龄、籍贯等信息。华西都市报的读者们如果感兴趣,可以登录华西都市网,在石碑的高清大图上找一下,看看有没有老祖宗上榜。

今年4月,四川大学挖出一块缺角的红褐色石碑。经过历时半年的研究,昨日的四川大学档案馆中,参与研究的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石碑内容及价值。

据川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昭曦介绍,这块“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刻于1885年,是四川大学前身——四川尊经书院发布的中举学生表彰石碑。“四川尊经书院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代表性书院之一,石碑的出土补充了文献记载的缺失”,也是学校初期发展的一份历史见证。

发现·文物

校区挖出石碑

今年4月3日,川大望江校区滨江楼附近,该校后勤集团加油站改造工程正在施工,当挖掘机翻起表层混凝土之后,现场施工人员发现了一块体积较大、形制规整的红褐色长方形石碑。“这个应该不是普通的石头!”

接到消息后,川大档案馆馆长党跃武立刻带领工作人员到现场勘察,发现这块石碑碑首左上角有残损,而石碑右起首列的“四川尊经书院”六字,则让他们意识到石碑可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晚清的四川尊经书院,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省级书院之一,也是四川大学的前身。”随后,石碑被运至川大校史展览馆保存。

发现·历史

书院“光荣榜”碑刻50学生名

为研究石碑,川大档案馆召集了川大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与新闻学院的教育史、近现代史、考古学、文字学等方面的专家,有胡昭曦、陈廷湘、雷汉卿、白斌等,均是学界知名的专家、教授。经过半年研究,昨日,汇集了各位教授研究成果的《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一书,正式对外发布。

立碑表彰“举过五十人”

胡昭曦初步判断,石碑为1885年所刻。碑文共20列,包括题款、序文和题名3个部分,右起首列开头写着“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序”,这也是碑名的来源。

序文之后,共有10列共50个人名,人名之后记载着学号、年龄、籍贯等信息,但因为碑文残缺,少数著录项目不全。“根据内容分析,刻字立碑的目的很明显,即为表彰这些举贡的书生,石碑就是书院的‘光荣榜’。”

尊经书院于丙子(光绪二年即1876年,次年会试)、己卯(光绪五年即1879年,次年会试)、壬午(光绪八年即1882年,次年会试)三科,“举过五十人”。乙酉(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次年会试)赴京举贡又有三十余人,而且,在当年中举者的前十名中,尊经书院占了四名。四次乡试该院举贡生员共八十余人,而此时尊经办学也才十周年。

转型时期“戒程式之文”

由时任书院山长(即院长)王闿运记录、书法家吴之英书写的碑文,还详细地反映出了尊经书院前期的办学思想。可以看出,书院在办学思想上以“习帖括而废实学”为弊病,“故力戒程式之文”(教学中不提倡院生学习八股文)。

但在当时考试制度、选官制度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科举是“士之不志科举而能得科举者”应该走的最好道路。这些都反映出尊经书院正处于教育制度转型时期的状况。

同时,碑文也反映出尊经书院对德育和经世致用的重视。如强调入学之“先能”要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修养,还教育院生要培养崇德而不崇禄的优良品德,提倡院生要“有致用之略,出则从政,归而习业”等等。

发现·价值

川大前身见证历史拼图补缺

“尊经书院创立于1874年,创办人是张之洞。”川大校史办公室副主任王金玉介绍,尊经书院是四川近代高等学校的源头之一。书院不志科举,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教学时放弃传统书院的八股文内容,除了国学,还教授西方科学知识。老师也多为名士,如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宋育仁、戊戌变法理论思想“托古改制”的提出者廖平等等。“学生多是已经考取了秀才的人,他们都看到了八股文无用,来书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尊经书院是传统科举制度到现代大学制度的过渡”“是四川近代学术、文化、教育兴起的重要标志”……这是专家教授们的评价。胡昭曦教授认为,尊经书院虽然只存在不到30年,但它是当时全国著名的省级学院之一,也是教育从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代表性书院之一,更是振兴蜀学的基地。它存世的资料比较少,石碑的出土,补充了文献记载的缺失,为中国教育制度、书院制度的演变,晚清蜀学发展的研究增加了新的文物资料。同时,作为四川大学的前身,石碑也是学校初期发展的历史见证。

沈军华西都市报记者张菲菲摄影谭曦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石碑 光荣榜 蜀学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