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南昌就有慈善机构:南宋建江西运司养济院
抗战期间抚恤难民
江西省区救济委员会创建于1929年,主要办理育婴、育幼、老民、残障、习艺、施医、贷款及贫民救济等慈善事业。据介绍,1937年8月至次年2月,日军空袭南昌50余架次,市民伤亡1337人,南昌市成立难民救济委员会,对难民进行救济,发放棺葬费3000元、医疗补助费500元、难民抚恤金2990元。
1949年5月,南昌解放。战争过后,南昌城满目疮痍,市区的贫民、失业工人及灾民多达4.5万人。南昌市成立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制定《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介绍就业7329人,发放救济款9万余元,这一举动对战后百姓安置、恢复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省内其他慈善机构——
靖安望烟楼
据《赣文化通志》记载,靖安望烟楼建于南宋,是一位名叫舒邦佐的当地人所建。舒邦佐,字辅国,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生,先后任鄂州蒲圻、潭州善化主簿以及衡州录事参军,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授通直郎。
舒邦佐告老还乡后,买田设义庄,让无田乡民耕种,收取微利,荒年田租全免。他还置地构筑“双峰堂”,堂前凿一雨池,谓之“天泽池”,池中建一楼,高十数丈,名“望烟楼”。每天早上,舒邦佐登楼眺望,只要看到谁家屋脊没有升起炊烟,就周济钱米。舒邦佐这一举动感动四方,人们称其为“德君”和“舒公”。
吉安圣恩堂
圣恩堂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又称“养济院”,收养社会老残人员,有的让其拜师学艺,卖唱为生。1922年,在此基础上设扩善堂。
每年农历十一、十二两月扩善堂施粥,谓之“开厂”,贫民可自由入厂就餐。据记载,1929年冬天难民云集县城,讨食者日有六千余人。遇有贫民死而无棺入殓或路死者,则由扩善堂施棺掩埋。扩善堂还设施医局,专门施医送药,救活贫民。吉安地处江西南北之间,又位于东西闽、湘交汇区,旧时,这里是流民必经之地,因此慈善事业颇为活跃,救灾机构发达,诸如“同善堂”、“万国红十字会吉安分会”等等。
解读——
古代江西慈善体系完善
从南宋到新中国成立前,江西出现了很多慈善机构,在百姓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首席教授龚汝富在其《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虽然因为生产力所限,总体上处于低层次水平,但其保障范围却很全面,基本上囊括了近现代社会保障业务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主要涵盖六个方面:弃婴养育、助学济困、贫病救治、养老善终、理丧恤葬、失业救济。江西在这六个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如养老善终,朱熹在《江西运司养院记》就曾提到,南昌延庆、崇和二门外有多个养济院,安置老病者。又如失业救济,乾隆年间江西商人在佛山建立江西义庄,对于流寓南粤的江西商人,有病者给予医治,歇业者给予生活补助,无法经营生计者给旅费遣返故里。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龚汝富表示,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其内在地包括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建立以义庄为基础的宗族生活与互助互济;其次是建立行业内部的社会保障系统;另外是由地方政府倡议而由商民共建的集社会公益事业和生、老、病、死救助于一体的保障机构。
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自宋代全面发展勃兴,反映了在以“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为特征的财产制度下,全社会在防范社会风险和救助社会弱势成员方面正面临着日益迫切的现实责任。尽管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保障能力偏低,但因政府重视并主导其事,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建立了多主体投入、覆盖范围广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矫治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形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整合了社会资源,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1
2
|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