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武汉税收博物馆开馆 2.5万件藏品创同类馆之最(图)

2012年11月05日 13:53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蔡木子

民国开启工商税:

教授比组织部部长“值钱”

在博物馆中,民国时期的烟、酒、火柴、结婚证、聘用证、彩票券、遗书上无一不贴着印花税票。

清末,政府要支付国外列强巨额赔款,便开始效仿西洋税制,征收印花税——抽已卖之货,抽银不抽货。1902年,印花税正式推广。从此,中国税收逐渐由农业税向工商税转移。要交印花税的包括产权凭证、商事凭证、人事凭证、许可凭证等。

记者看到,一张于1912年签发的结婚证上,印花税值是0.4银元。“这个花费已经算贵的了。”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说,“民国初年,1银元可以买1头猪,0.4银元大概可以买3.5公斤大米。”到了1947年,一张结婚证要交40法币。但由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这些钱甚至买不到米。可见,结婚证越来越便宜。

此外,在民国展厅,所有能想得出的日常用品上,几乎都贴了印花税票。

级别不同,税赋也不同。在1931年,要拿到一张“铨叙部部长”(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的甄别证书,需缴纳1银元税赋,大约可以买8公斤大米;而要拿到一张教授甄别证书,则需缴纳5银元税赋。可见,在民国时期,教授比组织部部长“值钱”。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除商事凭证还要继续交税外,其他凭证都取消了印花税。

2.5万件文物背后:

税要越交越明白

武汉税收博物馆总设计人、著名作家熊召政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约有6家同类税收博物馆,但我们收藏了2.5万件税收历史实物,在藏物的数量、丰富程度上位列全国第一。之所以想做这个博物馆,一是可以让纳税人知道我国税收的脉络、普及税收知识,二是可以让老百姓理解税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价内税’体制,商品价格包含税款,无法明确显示。”税收文物收藏家、湖南郴州市税务学会秘书长段志清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税收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自己交了多少税,有利于培养纳税人的自豪感,也促使其维护自己的权益。”

人物故事湖南税官段志清:

30年搜罗

2万多件税票

昨日上午,在武汉税收博物馆内,湖南郴州市税务学会秘书长段志清一直拿着DV,仔细地把馆内宝贝全部拍摄下来;下午,他坐上了开往湖南郴州的火车,依依不舍地挥别了2.5万件藏品。

武汉税收博物馆内的不少藏品来自段志清。1982年加入湖南郴州税务系统工作后,他开始了自己的30年“集税票”生涯,总共搜罗了2万多件税票。

迷上税票只因它“长”得像邮票

从小就是“集邮迷”的段志清,第一次见到民国时期印花税票时,瞬间就有了熟悉的感觉。

由于工作原因,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税收历史资料。为了找到老税票,每个星期,他都会跑到郴州古玩市场、旧货市场去寻宝;如果到外地出差,他必然泡在这两个地方。

段志清的第一个好运气来自上海集邮市场。

“大概是1988年,我去上海出差,偶然间在集邮市场发现1套6张的印花税票。”段志清拿起身边的册子指给记者看,“1903年双龙戏珠图印花税票,是大日本帝国政府印刷局制造的,十分珍贵。对方开价1200元,我咬咬牙买了下来。”

当时,段志清每个月工资只有64元。不过,如今,这套印花税票市场价已达9000元。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藏品 1000年 熊召政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