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荣宝斋三百年繁华不老 木版水印历沧桑精彩依旧

2012年03月29日 10:23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昶伟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木版水印的《韩熙载夜宴图》被认为是荣宝斋的巅峰之作

徐悲鸿《奔马图》木版水印作品

本期传人

肖刚,1959年出生,1978年至今在荣宝斋从事木版水印的勾描、编辑工作。

崇德福,1954年出生,1971年到荣宝斋从事刻版工作。木版水印刻版工序第三代传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文英,1955年出生,1974年至今在荣宝斋从事木版水印工作。2009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丽菊,1959年出生,木版水印印刷工序第五代传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荣宝斋前身是创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松竹斋,是我国传统木版水印的重要传承地。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源于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即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荣宝斋木版水印采用纯手工印刷,工艺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剔、掸、描等特殊技巧,以追求复原传统书画的艺术形态、笔墨、神采为目的,是传统书画复原技术和雕版套印技术的杰出代表,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流变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源于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早在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有一名叫王阶的人便用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刻《金刚经》扉页插图,现尚流传于世。唐以来书籍多附插图,十六世纪始有彩色套印。荣宝斋在这一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创新,于1896年设帖套作,延聘刻、印高手,印制了大量精美的诗笺、信笺。民国期间荣宝斋重刊《十竹斋笺谱》,使彩色套印和拱花术获得了延续和发展。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是从印制诗笺开始的。清末的诗笺代表了雕版印刷技术的最高水平,但进入20世纪30年代,笺纸的颓败之势日渐显现。1933年,郑振铎受鲁迅之托,在京城寻找能够印制精美诗笺的地方。在荣宝斋的配合下,这一民族遗产得以留世。通过这次印制,荣宝斋又重新积聚了木版水印的技术力量。

1949年后,荣宝斋木版水印由原来只能印大不及尺的诗笺、信笺,发展到能印制笔墨淋漓、气势豪放的《奔马图》及《簪花侍女图》、宋代马远的《踏歌图》等大幅艺术作品,标志着雕版印刷术已发展到了巅峰,也说明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已真正成熟。

关于木版水印,琉璃厂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日,荣宝斋经理侯恺把书画泰斗齐白石老人请到店中,在他面前挂出两幅一样的写意虾图,然后告诉画家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迹。齐白石打量许久,最后摇头:“这个……我还真看不出来。”这幅就连画家自己都无法辨识的作品,是一幅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

在北京,一拐进琉璃厂西街不宽的街道,百年老字号“荣宝斋”的招牌迎面而来,格外显眼,但荣宝斋木版水印中心的车间则是在这条街不起眼的一道铁门深处。荣宝斋如今依然秉承着前店后厂的传统。在沿街的门市,人们可以买到木版水印印制出来的信笺以及各种尺幅的国画,也可以看到当年在荣宝斋木版水印史上重要的《簪花仕女图》等作品,而在后面的车间里,有着印刷“活化石”之称的木版水印经过道道工序,依然传递着传统印刷术的馨香。

在采访荣宝斋木版水印传承人的过程中,南都记者不止一次听到《韩熙载夜宴图》这幅被后世公认的荣宝斋木版水印巅峰之作。这一被故宫博物院定为“次真品”的木版水印作品,从1959年开始筹划,到1979年完成,前后长达20年之久,除去“文革”时期的中断,实际用时也达8年之久。而其中,勾描、刻版共1667套,每幅需印刷8000余次,共计印刷近30万次,复制仅35幅!

是什么样的繁复人力造就了这一工艺的精妙?南都记者采访了荣宝斋木版水印中心勾描、雕版、印制三道工序的四位传承人,听他们娓娓道来木版水印技术复制中国水墨画“下真迹一等”的秘密。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荣宝斋 木版水印画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