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博物馆展出南宋衣物:一件背心不到半两重
2010年09月06日 11:04 东南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件背心不到半两重

“打开(棺盖)后发现,尸体是被包裹着的,头盖覆面巾,颈部放木念珠2串。尸体腐朽,发髻和骨架都完好。头发里插着鎏金银钗3支、角篦4枚。颈系绣花绶带凤纹金坠,胸前系心形鎏金镂孔银香熏。”黄老说,接下来的清理,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黄昇身上所穿的绫罗绸缎和随葬零碎料子一件件分解下来,竟然有354件!

这些随葬的服饰和丝织品,面料上囊括了古代高级织物:绫、罗、绸、缎、纱、绢、绮等等,款式也极为丰富,包括袍、衣、背心、裤、裙、抹胸、围兜、围件等二十多种类,连香囊、荷包、卫生带、裹脚带这样的小件物品也包含其中。

虽说过了近千年,但绝大多数的丝织品和服饰保存较好,一件紫灰色绉纱镶花边窄袖袍,除了近摆微损,其他部位都是完好,衣料清晰的纹路和精美的图案均可见。一件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仅重16.7克,还不到半两!这也正是宋代诗人陆游词句“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所表现的内容。

据悉,黄昇父亲是福州人黄朴,南宋绍定二年状元,曾任泉州提举市舶使,掌管南宋外贸大权。她丈夫的爷爷赵师恕,皇族,是主管在泉州皇族的南外宗宗正。据推测,出土的精美丝织物是黄朴在泉州掌管外贸大权和赵师恕在泉州任南外宗宗正的时候得到的。

福建也曾是丝绸中心

1986年8月,福州市郊茶园村发掘的“端平二年”南宋墓,再次出土了200多件极为珍贵的丝织品。“四经绞罗是中国古代织罗技术的最高峰,这种罗织物的织造技术早已失传,成为中国丝绸技术的历史之谜。令人惊喜的是,正是在这两座宋墓中挖掘出土的四经绞罗,成为揭开这一历史谜团的珍贵实物资料。”集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余明泾说,这些出土丝织品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制了新产品,如二经绞花罗、三经绞花罗以及绉纱的制造技术,代表了宋代新工艺的成就。

余明泾多年来一直从事福建纺织史的研究工作。她说,宋元时期福建与蜀地、江浙齐名成为全国三大丝绸纺织中心之一,而且由于得天独厚,气候温润,福建年产蚕茧八次,丝绸产量当时已位居全国第二位。

【影响广】

欧洲的“缎子”竟源自“泉州”

“在宋元时期,福建的丝织就已达到中国乃至世界纺织业工艺的先进水平。南宋以后,福建成为全国著名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原料基地以及外贸基地,与苏杭、巴蜀相媲美。”

借助“海上丝绸之路”,福建丝绸享誉海外。余明泾介绍说,据外国汉学家的研究,英、法、德语中的缎子(Satin)一词源自“Zaitun(刺桐)”音,因为国外有以产地命名物产的做法,古时泉州有“刺桐城”的雅号,中世纪的欧洲人和阿拉伯人极有可能因为泉州——“刺桐城”以生产优质丝绸闻名,故而沿袭以产地命名物产的习惯。于是泉州的“刺桐”就成了中国“缎子”的代名词。

【猜想】

打“黄昇牌”振兴福建丝绸文化史

“相对于宋元时期的辉煌,福建丝绸业现在暗淡太多太多了!”余明泾说,相比较江浙及四川等地,福建丝绸业已落后较多。而更为令人遗憾的是,福建丝绸文化史在社会上宣传得非常少,知道的人不多。

她说,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通过一件件文物展示丝绸文化,也使丝绸文化在杭州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在宁波一些大型纺织企业,也都会去建设纺织史博物馆,宣传文化,在福建目前一座纺织主题博物馆都没有。”

“这是福建人的骄傲,理应好好宣传。”在省博观展的市民关先生表示,可以通过更多适合现代人的方式,宣传丝绸文化。他大胆提出建议,省内相关丝绸企业完全可以注册、开发“黄昇牌”丝绸服饰、刺绣等,也可以举办“黄昇杯”服装设计大赛,发扬福建丝绸文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练仁福 李熙慧 编辑:王勇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