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丹麦人收集的"北京记忆"
2009年09月25日 15:55 青年参考 】 【打印共有评论0

两个丹麦人收集的"北京记忆"

文 御景嫣

你知道吗?称得上是北京城地标性建筑的正阳门,上世纪30年代曾是家电影院;100年前,北京著名的西四牌楼下可以放猪……这些北京往事和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老北京建筑,即使对很多居住在北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而此刻带我们重温那段历史的,竟是两个高鼻梁、深眼窝,操着京腔的外国人。

9月18日至10月11日,两位来自丹麦的青年举办了一场名为"北京记忆"的摄影展,展出的都是有百年历史的北京老照片。这两个年轻人名叫LarsUlrikThom和SimonRomGjeroe(西蒙),他们在中国定居已有七八年了。Lars还给自己起了一个有趣的中文名字--"吴三桂"。

吴三桂和西蒙在丹麦时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大学都主修了中文。来到中国后,有着共同爱好--收集中国老照片的两人凑到了一起,现在他们已"淘"到了近万张老照片。每张老照片的来历都不一样,有的是从拍卖会上拍来的,有的是辗转从当年来中国的丹麦传教士那里弄来的,也有的是从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淘来的。这次展出的只是他们收集到的很小一部分,题材都是清朝末期到建国初期老北京写真。

为了营造一种怀旧的气氛,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老北京历史,两人将展出地点定在北京什刹海这个古老胡同文化与现代酒吧文化交融的地方。在什刹海边一座名叫"静庭"的西餐吧里,吴三桂和西蒙将他们精心挑选出的30多张照片分成3个系列:天安门--从帝国的门面到新中国的象征、旧中国的贵族生活--高墙中的历史变迁和京剧--不变的经典。他们还认真地为每张照片写了说明。笔者参加了他们在18日举行的展览开幕派对,不过与其说是展览,还不如说是一次分享。由于餐吧面积有限,照片只能挤在从门厅、走廊到包间的墙上,要是粗心些,很容易就会忽视它们。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慕名来观看,客人们围坐在一起,听西蒙和吴三桂为大家讲解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气氛轻松融洽,更像是一次朋友聚会。

提到收集老照片和办展览的意义,西蒙说,他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乃至中国的历史,了解100年前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也许有人会觉得那段历史是落后的,但这么想是不对的。100年以前的北京是今天发展飞快的首都的出发点,只有意识到发展的过程,才能继续往前走。"两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办这个展览,也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今年年初,两人还在北京的锣鼓巷开了一家名为"北京卡片"的小店,他们将收集来的老照片印在明信片、台历和环保袋上。吴三桂说,小店刚开张时,来光顾的70%都是老外,现在他的客户比例变了,大部分是中国人,只有30%是老外。"如今老城拆迁的拆迁,改造的改造,已经越来越少了,看到这些印着老照片的卡片,中国人不免想买一些,留着做个念想儿。"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御景嫣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