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兵艺术与布依文化的生动结合
锣鼓声声,面掩青纱,额戴古装戏剧人物面具,手执长矛刀剑,飘逸的布依蓝衫长褂,古朴中透出优美;高亢的唱腔伴以粗犷的舞蹈,让观众在猎猎的旗风中追忆历史的壮阔波澜。短小精悍的唱段,让忙碌的现代人感受来自传统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地戏,即不搭台在平地上演的戏,流行于贵州安顺一带的屯堡村寨,老百姓称为“跳神”,也叫“屯堡地戏”。然而,贵阳市花溪区的一个叫大寨的布依族寨子,也有一堂布依地戏——大寨地戏,它将600年前屯兵艺术与布依族文化生动结合,闪烁着大山文明的风采。
大寨,是一个有着400户人家的布依族寨子。据老乡们说,每逢新年的正月十五,以及寨子里有什么大喜事,场坝上都要表演布依地戏,十里八寨的乡亲都要赶来观看,年年如此,而且乡亲们百看不厌。
请“脸子”是地戏表演时一个非常讲究的开场仪式。“屯堡地戏”的请脸子仪式通常是整个戏班子的人都必须参加祭拜。表演时必须郑重地从箱子里请出珍藏的“脸子”,“脸子”才具有神的灵性。可是我们看到的大寨布依地戏,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个性。通常请“脸子”是由当地长老一个人完成所有的祭拜过程,一切都是那么简单。祭拜中都是用当地的布依话娓娓道来,这样的表演给它增添了别有的韵味。
与屯堡地戏一样,大寨布依地戏剧目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中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与屯堡地戏相比,大寨布依地戏表演者身上没有了屯堡地戏里那充满尚武之气的盔甲战袍,取而代之的却是具有布依风格的蓝衫长褂,桃花装饰,古朴中透出优美。剧中的女角都是男扮女装,粗犷、豪迈的精彩打斗中,不时有轻柔的表演成分。整台表演斗中有舞,以唱代言。唱段短小精悍,与屯堡地戏相比更多了舞台的戏剧观赏效果。
大寨地戏的现状
据当地布依族老人介绍,他们表演的布依地戏在这个寨子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那么汉文化的地戏是怎么融入了布依族人的生活呢?据说是当年因为寨子里的一些青年整天游手好闲,老人们为了纠正年轻人的坏毛病,就把他们送到安顺平坝一带学习地戏,主要是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产生凝聚力,于是,在这个寨子里就出现了汉族的地戏。
对汉民族所崇拜的英雄豪杰、尚武精神,大寨村的布依族祖先没有排斥,在保持自己民族习惯的同时大胆接受。也许,在他们心中,具有傩戏性质的地戏可以驱除不良习气。
2005年6月中旬,中国首届傩文化节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特邀请国内外50余支傩戏团体参加演出。大寨地戏班参赛剧目是《杨六郎初下河东大战张彤》,以宋朝杨六郎奉命初下河东进剿张彤的故事为内容,凭借贵州地戏的独特形式,在踩街表演赛和舞台表演赛中分别获得了优秀奖和金奖,充分展示了贵州傩戏艺术风貌,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2006年10月,应日中友好协会邀请,大寨布依地戏赴日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当地引起轰动,日中友好协会特赠予“感谢状”,感谢大寨布依地戏队为促进日中友好作出的积极贡献。“大寨布依地戏能够在国内外占有一定的地位,关键是智慧的布依族人民广泛吸纳汉文化,并创造性地融入布依族民俗文化的结果。”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韦兴儒说。
在贵阳花溪,地戏可不止大寨一拨。花溪区的地戏共有18拨,也就是各个村寨的地戏队:花溪大寨、燕楼的思惹、槐州、燕楼村(燕楼村有两拨)、谷蒙、党武的当阳、葵林村、新寨、下坝、湖潮的新民、杨梅、寅贡、车田、芦官、汪官、元方和麦坪的杉木二村。这些地戏队所演出的剧目都是《薛仁贵征东》、《杨家将》、《罗通扫白》、《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历史故事剧,表演场地方便人们观看。演者均戴面具,服饰简单,以鼓击节而歌,一人领唱,众人合之,不用其它乐器伴奏,其风貌近似阳腔。
在花溪区的地戏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寨地戏队,除天时地利人和外,他们的演出技巧高于其他戏班,湖潮新民、党武下坝和燕楼思惹三个地戏队次之,其他队则各有所长,他们的演出同样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花溪区的地戏演唱,只用一面大鼓和一只铜锣打节奏即可。布依族地戏充满阳刚之气,虽然地戏的唱词本地人也很难听懂,但只有在那山那乡才能有那样的体验,让你顿生一种乡土的庄重的历史感。
目前,大寨布依族地戏队有演员30多人,全部由当地的布依族村民组成,大家平时忙于各自的农活,为生计奔波,每年的大年初五开鼓,正月十五正式演出,平时也会参加一些文化交流展演和商业演出。“因为大家对地戏很感兴趣,目前仍不断有年轻的村民加入进来,以后的发展是不成问题的,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还专门给我们授予了‘布依族地戏传承基地’。”在舞台上饰演“男一号”杨六郎等角色的队员罗孝贤说,“虽然大家很喜欢,但是一年中我们的演出并不多,主要是出价很低,出去一天还不如打一天的工来得实在。”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