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牛津大学教授米特:中国在二战中的伟大贡献被忽视

2013年10月24日 09: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拉纳·米特

牛津大学教授:中国在二战中的伟大贡献被忽视

拉纳·米特

拉纳·米特出版的新书——《被遗忘的盟友》

牛津大学的米特教授写到:“中国对日本的抵抗是二战中一段伟大却鲜为人知的历史。中国是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然而,其在太平洋战场的作用所获的承认却远远少于美国、英国以及1945年8月才参与亚洲战事的苏联。”米特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认识到中国在二战中的积极作用”。

10月18日,《纽约时报》登载了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的《世界欠中国战争债》一文。文中称,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同盟国战胜日本所做的贡献从未获得充分肯定。西方民众几乎不知道抗日战争那一段在中国人人皆知、刻骨铭心的历史,也不知道中国与二战有什么关系。

仅联合国席位,不够

米特在文章中写到:“中国对日本的抵抗是二战中一段伟大却鲜为人知的历史。中国是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然而,其在太平洋战场的作用所获的承认却远远少于美国、英国以及1945年8月才参与亚洲战事的苏联。战后不久,中国的贡献就被抛诸脑后,成为黑白分明的冷战意识形态叙事中一段不便提起的往事。”

米特举例称,1944年,大约4万名中国士兵在缅甸与英美军队并肩作战,保障了史迪威公路的通畅。在中国本土,他们牵制住了大约80万日军。中国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用贫弱之躯抵挡日军的暴行。

“战争胜利后,中国因其贡献而拥有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但也仅此而已。”米特写到,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国的战时盟友不太向自己的国民提及中国在他们的胜利中起到的作用。新生的政权也是让西方“恐惧的未知数”。

米特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亚洲的战时敌对国从未达成过类似北大西洋国家1945年后实施的那种多边协定,即建立北约以及如今欧盟的前身。美国决定将中国排除在其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之外,这使得中日两国从未签署一项真正有效的和平协议,也使得多年来,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不足为道。因此,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同盟国战胜日本所做的贡献尚未转化为在亚太地区的政治资本。

国内史学界阐述,不足

米特是牛津大学圣十字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的一名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认识到中国在二战中的积极作用。”

米特并非第一次发表有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二战贡献的文章,事实上,北青报记者搜索发现,他撰写的具有类似观点的名为《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的新书也已经在国外出版发行。在书中,他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二战并非发端于欧洲的平原,而是爆发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次“擦枪走火”,也就是中国人熟知的卢沟桥事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新生在接受北青报采访时表示,国内史学界也存在对二战认识不足的问题。北青报记者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发现,当输入“中国”与“二战”两个关键词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二战有没有中国”。

“过去由于‘重欧轻亚’的观念,包括西方学界对于中国战场的作用部分确实有所忽略。”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维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王新生教授认为,由于当时在中国大地上同时存在国共之间的内战,所以,影响到正面战场的历史书写。不过,他表示:“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因素,我们没有用一种国际流行的历史语言来阐释这段历史。”

相较而言,俄罗斯将那一段岁月和二战中的业绩在历史记录中大书特书,使得国际上没有忘记俄罗斯的贡献。“中国学术界对那一段历史阐述得很不够。”王新生说。

所获政治资本与贡献,不称

米特认为,充分认识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他在《经济学人》上发表的文章中表示:“中日战争是历史的一个起点”,是塑造现代中国和未来亚洲格局的关键。中国的历史没有因为南京的陷落而终结,反而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塑造了现代中国。

世界需要更加了解中国,米特告诉北青报记者,那么,了解这段残酷的历史,不仅能够帮助西方理解当今中国人的“反日情绪”,而且有利于增加对中国的了解。

米特还在文章中提到,赋予中国与其贡献相当的“政治资本”可以“缓解”中国的“愤愤不平”。目前,中国在表达渴求亚洲和平之际,也坚定地维护东海和南海岛屿的主权。这种“矛盾”让中国邻国感到“不安”。所以,这种历史修正对当今东亚和东南亚具有重要意义。“倘若美国在1945年击败日本的领导作用能继续成为美国如今在太平洋周边存在的正当理由,那么中国领导人也会认为,为何中国对同一目标的贡献不能为中国赢得某些影响力?”米特写到。

不过,在王新生看来,虽然“我们现在确实存在受害心理”,但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和了解更是中国崛起的一种良好的基础。这表明,二战之后,中国就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是可预见的,不应该看作是被惧怕的偶然事物。(本版文/本报记者 岳菲菲)

对话

中国仍是二战“话剧”最不起眼的一幕

对话人——牛津大学教授、《世界欠中国战争债》文章作者拉纳·米特

北青报:您从事与中国相关的研究多少年?

米特:我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已经25年,人生中的许多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博士论文也是在辽宁沈阳研究完成。

北青报:您说过二战中的中国是伟大而鲜为人知的,西方史学界对二战中的中国如何记录?

米特: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是西方关于二战历史研究中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是这几年,有很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引起了重视,类似于长沙会战、重庆大轰炸、豫湘桂会战也开始被知晓。然而,总体来说,如果说二战是一部话剧,中国仍然是里面最不起眼的一幕。

北青报:《世界欠中国战争债》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和读者中受欢迎吗?

米特:西方学术界已经开始意识到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贡献,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那个时候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感兴趣。我的书籍出版后,得到的反馈大多是正面的。不断有读者告诉我,他们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段历史的存在。我希望大家阅读过后,能够把中国当作一个二战中的重要角色来看待。

北青报:如果世界能够给予中国更多“政治资本”,世界会从中得益吗?

米特:首先,这会还给中国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让世界去了解它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中的贡献。此外,如果中国通过合作的方式负责任地使用这份新的影响力、或者说政治资本,那么整个世界也将从中获益。

北青报:2011年您在《卫报》登载文章写到:“很少有优质的图书像样地介绍中国历史,中国对于我们并不熟悉。”现在,真实的中国与西方民众认为的中国一样吗?

米特:关于中国历史与政治的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得到。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更多了解,尤其对于普通西方民众,中国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更加开放地了解西方,这最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中国 二战 中国的崛起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