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范泓: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总有报世救国心态

2013年07月11日 11:02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范泓

本报记者 徐伟 发自北京

2002年9月4日,台湾“雷震案”发生整整42年后,得以平反。2004年,南京学者范泓写出了海峡两岸第一本雷震传记。此后9年间,他在原版基础上增补、修订,今年4月出版《雷震传—民主在风雨中前行》。

留学归来,火速上升

雷震祖籍河南,1897年出生于浙江长兴县,19岁考取京都帝国大学。留学期间,雷震在戴季陶和张继的介绍下,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党)。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年届三十的雷震留学归国,在戴季陶的举荐下很快进入国民政府,先后担任法制局编审、编译局编撰、教育部总务司司长等职。

1938年7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在武汉召开,汪精卫为参议会议长,雷震为议事组主任。1940年,国民参政会成立宪政期成会,雷震出任秘书长。

对于雷震的火速上升,范泓认为,除了雷震本人的政治才干,戴季陶、王世杰等人的提携和蒋介石的信任外,雷震恰好赶上了当时中国政治的需要。

八年抗战结束后,国内要求和平建国的呼声高涨。从1945年重庆谈判到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再到后来的“制宪国民大会”,雷震始终是穿梭于各党派之间进行游说协调的关键人物。雷震为人豪爽真诚、责任心强、交际能力出色,交友广泛。

与蒋介石的“蜜月期”

1949年3月,胡适、雷震、王世杰、杭立武、傅斯年等人在上海聚会,商议办份刊物,宣传自由与民主,“以挽救人心”。刊物名字系胡适所取。

10月22日,自大陆抵台第二天,雷震便全身心投入创刊工作,短短一个月后,11月20日,该刊的创刊号正式出版,当天下午便有人上门订购。

胡适虽挂名发行人,但此时身在美国,发行人的责任实际上由社长雷震代行,第一任总编辑为毛子水,副总编辑为王聿修,聂华苓为行政编辑,发行部经理为马之骕。

此时,雷震被蒋介石聘为“国策顾问”,所办这份刊物自然得到了国民党高层的鼓励和资助,创刊不久,就有军方订户。此为雷震到台湾后与蒋介石的“蜜月期”。

1951年6月,刊物发表社论《政府不可诱民入罪》,评论政府采行金融投机做法可能导致执行人员借机敲诈,第一次与情治部门发生言论冲突。10月,杂志发表社论认为言论自由是天赋人权,并讨论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继而又对“党化教育”“青年救国团”等问题提出批评,导致政治部下令禁止阅读此刊物。

1953年,“总统府”下令解除雷震“国策顾问”一职;次年5月,这份刊物又刊发读者来信,对党化教育严重干扰校内正常教育提出质疑,并指出“青年救国团”系非法组织。蒋介石震怒,下令注销雷震党籍。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雷震传 1970年 知识分子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