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西班牙作家马克·塞雷纳:与这个世界的25岁相遇

2013年06月05日 08:39
来源:新京报 作者:姜妍

对话:选择没有发言权的人

新京报:你是怎么在每个地方选择对话人物的?

塞雷纳:我主要关注的是没有发言权的人,通常你听不到他的声音。此外我选择人物时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男女比例一定要一样。因为今天女性依然处于弱势,报纸采访男性多过女性,所以我要至少达到一半一半的比例。选择人物是直觉和想法的混合,比如在津巴布韦找到的诗人,我去了当地唯一有文化一些的咖啡馆,然后遇见了她。

新京报:你有没有刻意去选择一些更积极的采访对象,比如你提到的那个诗人或是中国做NGO的女孩,会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塞雷纳:25岁时你觉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发现有这么多可以为之奋斗的事情,所以25岁的人应该挺乐观的。我对25岁的定义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正走在争取这样生活的路上。我发现有趣的一点,在那些期望寿命值越长的国家,人在25岁就越没那么成熟。相反,如果期望寿命只有50岁,那到25岁已经是中年,生活给他想要什么生活的机会并不多,没有所谓的青春。你看我现在已经30岁了,你们还在叫我25岁。

新京报:你会不会为了寻找25岁的人,而不得不放弃一些采访对象?

塞雷纳:我在纽约时参加吃热狗大赛,那些选手根本不嚼直接吞下去,当时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都是25岁,我觉得选第二比较有意思。至于其他我并没有这样深的印象,我觉得这个事情魔法般落在我的头上,对我来说一切都还挺方便的。写这本书时有太多偶然性,比如我会西语和英文两种语言,也让我在采访时更方便。

北京:更像巴塞罗那,而非中国农村

新京报:你来到25个国家和地区你有没有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比如你提到在非洲连锁餐厅里看到的典型微笑。全球是相似点更多,还是相异的地方更多?

塞雷纳:世界上大城市里的人越来越相似,北京的年轻人和巴塞罗那年轻人更相似,而不是和中国农村的年轻人更相似。非洲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用手机上网很普遍,肯尼亚最大的银行也有电话银行服务。这和全球化有关,所有城市越来越相似。我去新西兰毛利人的神社,发现他们在社交网页上有主页,如此神圣的东西出现在现代社交网络,我觉得很奇妙。

新京报:5年之后你再次回到北京,是否觉得北京和其他大城市越来越像?

塞雷纳:是的,这里越来越大,也和其他大城市有越来越多共同之处。城市扩张也有一点不好,很多人到大城市就很迷茫。我在加泰罗尼亚看到游客走进星巴克的时候无法理解,这些哪里都有,为什么不去寻找这座城市里独特的东西?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25岁是有梦想并实践着,那对30岁你怎么去描述?

塞雷纳:我永远25岁!其实年龄并不太重要,你死了之后,人家不会关注你呼吸过几次,而是关注你丢掉过几次呼吸,关注你错过了些什么。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京报 1983年 相遇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