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韩少功:知识分子擅长愿望与姿态 但拙于行动

2013年05月28日 11:58
来源: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赵妍 发自上海

今年步入花甲的作家韩少功,近日推出长篇小说《日夜书》。“中国的知青和老三届都要60岁了,很多人都陆续退休了。所以我通过这部小说来作一个回顾,而且也正是合适的时候。”韩少功说。

作为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日夜书》的出版距离韩少功的上一部长篇小说《暗示》已隔十年之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十年未写。继2006年出版长篇随笔《山南水北》之后,韩少功陆续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去年11月还凭借短篇小说《怒目金刚》获得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韩少功曾在湖南、海南两地担任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的职务,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属于“政务繁忙”的作家。2011年,海南省文联换届,韩少功卸去了海南省文联主席的职务,终于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再写一个长篇,也终于能够让他“半年住在海南的城市,半年住在年轻时插过队的湖南汨罗乡下”。

“《日夜书》是一本描写知青一代人群像的小说,从他们知青年代一直写到现在,但重点还是这代人在当下的命运。”韩少功曾经对自己的两部长篇小说作过简洁归纳:《马桥词典》是一本关于“词语”的书;《暗示》是一本关于“具象”的书。但对新作《日夜书》,他显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那个词。

梳理知识分子思想脉络

2013年第2期《收获》首发《日夜书》,介绍这部作品为:“激情而悲壮的知青年代,在著名作家韩少功的笔下有了新的发现,通过几个别具一格的人物,韩少功将过去与现在放在一起……其中的是非得失,真是一言难尽。由此,那段知青生活被血肉相连地融入当下,让我们重新审视。”

《日夜书》里的五六个主要人物形成了一个朋友圈子,一起从知青的背景下走出,走上了各自的命运,有个体户、工人、艺术家,也有官员,思想游侠等,时间跨度长达30年。“这是我比较熟悉的同辈人。”韩少功说,“30年也许是一个足够长的距离,便于我们把他们看得更清楚,既有近景又有远景,既有正面也有侧面,可以多角度地展示,包括展示他们隐秘的伤痛、深藏的梦想、难以解脱的宿命或者意想不到的变身。其中很多东西放在10年前、20年前,也许就不那么容易看清了。

《日夜书》在描写知青一代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涉及的知识分子命运描写—地下政治活动,红卫兵出身的叛逆者和启蒙者,类似沙俄时期“十二月党人”的思想群落,以及他们回城后的分化。小说也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当下思想生态,包括各种变革要求的根源、处境以及其现实障碍,还有它们之间的交集和互动。《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在这部小说里看到了“知识分子思想脉络的梳理”,认为《日夜书》“描绘了中国当代复杂思想的起源和脉络”。

“作为一个写作人,我更感兴趣的是人的性格、气质、情感、命运等等,如果一不小心遭遇到思想,我也会更注意思想的表情。比如一个刚愎自用的左派,不难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右派。所谓观念易改,本性难移。刚愎自用是比‘左’‘右’更让我困惑的东西,或者说是更让我揪心和入迷的人性指纹。我们现在还能记住李白、苏东坡是政治上的哪一派吗?还能记住托尔斯泰或马尔克斯在当年是‘左’还是‘右’?在这个意义上,人性大于政治,形象大于观念,好的文学作品对于一时一地的观念总是具有超越性。”韩少功回应。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知青 日夜书 文化能量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